第二组茅坪河环境水文地质调查报告.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三峡秭归水文地质实习 目 录 一、调查区概况 二、工作目的与任务 三、工作方案 四、调查成果 五、小结 一、 调查区概况 研究区位于湖北省宜昌市秭归县县城西南方向,西临泗溪风景区,人口相比同类地区较密集。 茅坪河自西南向东北向流动,往两侧地势均明显升高,河流与两边山体呈典型山谷地形。 第四系堆积物聚集,主要分为冲积物,残坡积物,洪积物三大类。 过河口 ● 向王洞大桥 ● 3.5 km 二、工作目的与任务 调查区内的井泉分布状况 调查地下水赋存特征及补径排 调查水资源开发利用情况 开展初步的地下水资源评价 三、工作方案 四、调查结果—第四纪沉积物的分类与分布 堆积物类型 粒径 分选 磨圆 孔隙度 给水度 渗透性 厚度 ? 冲积物 较小 较好 较好 较大 一般 上差 下好 一般 ? 残坡积物 一般 一般 较差 一般 一般 一般 较小 ? 洪积物 较大 较差 一般 扇顶小 扇缘大 较大 扇顶好 扇缘差 较大 第四系松散堆积物特征 三、调查结果—第四纪沉积物的分类与分布 冲积物:分选、磨圆好,垂向分层明显,具有典型的上细下粗二元结构,部分地方具有旋回性。 残坡积物: 洪积物:主要分布于茅坪溪流域干溪沟、涧沟与平原交接地段。由间歇性洪流将碎石从山坡搬运到地势平坦处堆积形成,处于地势倾斜的山前沟口,呈扇形。 洪积物颗粒较大,分选差,总体孔隙度一般,但结构性孔隙度较大,但渗透性和给水度较好,地下水埋深较大,含水性差,从洪积扇顶到洪积扇尾有递变的特点。 四、调查结果—第四纪沉积物的分类与分布 四、调查结果-地下水补径排特征 四、调查结果-地下水补径排特征 (1)地下水补给,地下水补给含水层或含水系统从外界获得水量的作用过程称作为补给。实习调查区补给源主要来自大气降水,此外,沟渠、池塘也是人工局部补给源,在实习区内有上游泗溪用于发电的水渠,再利用之后排入茅坪溪。大气降水落到补给区后,只有部分下渗到地面以下饱水带,部分成为地表径流而流失,渗入到饱水带的水部分滞留在饱气带岩土中,部分在雨后又蒸发返回大气。剩余部分补给含水层成为可流动的地下水。基岩斜坡,沟谷切割深,地形坡度较陡,岩体裂隙发育,入渗的地下水主要沿裂隙、溶隙等通道呈脉状或网状渗入到地下,当水量不大时,可能渗入到一定深度饱和带内。地下水被岩石吸收而饱和,持续较大降雨时,地下水可能直接垂直渗入到当地地下水面从而转化为水平流动状态。从地形条件看,实习调查区大气降水分别由广大斜坡地段或山涧洼地等补给地下,转化为地下水而向几条沟谷或支沟渗出。实习调查区为山区深切峡谷地块,地下水补给主要是大气降水,同时也存在山前河旁小范围短时河水补给地下水的情况,我们在茅坪河的几条支流上观察到这种现象,这几条支流的特点就是中游的水量小,上游和下游的水量大。 四、调查结果-地下水补径排特征 (2)地下水径流,地下水由地形较高处补给向河谷及地形低洼处流动,产生径流运动,径流的结果,导致时空上地下水质水量的不断变化。地下水可能在不同介质中流动,呈现不同的流动状态和不同的径流特点,在第四系土石堆积物内流动,沿着相互连通的孔隙中运动,成为面状流;在裂隙岩体中流动,其流动方向及渗流量受岩体裂隙发育特征控制,地下水沿着互相连通的裂隙呈脉状流动,呈现流量水压力和流动方向的各向异性、不均一性;实习区总体上地下水由地形较高处流向河谷是地下水径流的主要去向。 (3)地下水排泄,地下水径流一段距离后,在适宜的地段排出地表,汇入河流,排泄的地点多半是地形低洼的冲沟、洼地、河谷,也有因局部阻水作用在斜坡或地形较高的沟谷处溢出地表。排泄方式有集中点状以泉水形式排泄,或沿河谷岸边呈线状散流排泄,也存在坡面蒸发排泄方式,以及含水层之间排泄的形式。 实习调查区泉是地下水排泄的天然露头,也是地下水在一个系统中集中排泄的主要形式。泉水动态、水质受季节性降水影响,有的变动幅度较大,个别补给区远,补给域大的泉水动态变化相对小一些。但由于泉水露头不易寻找,泉水类型不能准确判定。在实习调查区陈家坝村附近由于采金矿而使地下水沿岩石裂隙再经矿洞流出形成侵蚀下降泉。在没有集中排泄点的地段,多数情况下,地下水沿河谷岸边分散排入地表水体,成面状或线状渗出,或有小的渗出点,或形成润湿带。实习调查区几条深切沟谷河水面附近很多地段存在这种排泄方式。 四、调查结果-地下水补径排特征 四、调查结果-区域水化学特征-地下水 水样编号 K+Na(mg/L) Ca2+(mg/L) Mg2+(mg/L) Cl-(mg/L) HCO3- mg/L CO32- mg/L SO42-(mg/L) Q1 0.00 37.60 25.44 5.32 164.75 0.00 36.48 Q2 3.02 28.00

文档评论(0)

a13355589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