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市场成熟形态的探讨——江南地区市场研究的学术史回顾.pdf

中国传统市场成熟形态的探讨——江南地区市场研究的学术史回顾.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中国传统市场成熟形态的探讨——江南地区市场研究的学 术史回顾 中国传统市场是近年来中国经济史坛的研究热点,江南市场是其最 高发展形态的表现,更受学者青睐。“ 江南”地域范围具有较大的伸缩性,通常是指明清八府一州之地,包 括今南京、镇江、常州、无锡、苏州、上 海、嘉兴、湖州和杭州 9 市。李伯重对此作了科学界定(《简论“江 南地区”的界定》,《中国社会经济史研 究》1991 年第 1 期):这一范围的江南地区具有地理上的完整性, 在其外部有天然屏障将它与毗邻地区分隔开 来,其内部是一个自然——生态条件相对统一的地域,还同属于太湖 水系,各地相互发生紧密的联系。这个地 区在人们心目中是一个特定的概念,由于长期的历史发展导致该地区 内部经济联系的紧密与经济水平的接近, 被视为一个与毗邻地区有显著差异的特定地区。当然,由于它不是正 式行政区域,所以明清人的使用也比较随 意,造成某种混淆不清。 自宋以来,江南一直是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最高的地区,(注:江 南在全国社会经济发展中的地位,为 人熟知的直接表现是人才与重赋问题。范金民等对此进行了探讨,《明 清江南进士数量、地域分布及其特色分 析》(《南京大学学报》1997 年第 2 期)一文考证, 江南进士占明 清全国 15%,其中拥有明代状元的 1 /4 和清 代状元的半数,三鼎甲往往为江南人囊括。《清代江南重赋原因的探 讨》(《中国农史》1994 年第 3 期)、《明 清江南重赋问题述论》(《中国经济史研究》1996 年第 3 期)全面 探讨了江南重赋现象及其社会经济影响。卜国 群《试析明代苏松地区的田赋量》(《中国经济史研究》1987 年第 3 期)考证, 明弘治年间苏松两府以相当于 全国 1 /44 或 1 /59 的耕地,承担着国家 1 /9 左右的税粮。)在中 国传统经济发展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该 地区的文献记载之盛也是其他地区所望尘莫及的。因此,在以往数十 年的海内外中国经济史坛上,这一地区享 有特殊的地位,既是重点又是热点,研究成果之多,水平之高,也超 乎其他地区研究之上。 明以前的市场研究,由于资料有限,专门侧重于江南地区者不多。李 伯重《唐代江南农业的发展》(农业 出版社 1990 年版)涉及农村市场,刘兰兮 《宋代江南市场初探》(《经 济学博士硕士论文集》,经济日报出版 社 1986 年版)对明以前江南市场作了开拓性的考察,龙登高《宋代 东南市场研究》(云南大学出版社 1994 年版 )对江南为主体的两浙区域市场作了重点论述。而明清时期江南市场 的研究,自 80 年代以来中国大陆佳作迭出 ,精彩纷呈。本文希冀对这一热点、重点领域的学术史回顾与总结, 对江南市场史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尤其是 对中国传统市场的认识的提高有所裨益。 一、市场发展的经济背景 江南人口(注:关于江南人口问题,有一种流行的观点:清代前中期 中国人口增长过快,导致了沉重的人 口压力,引发严重的社会经济危机,而且越是富裕的地区,人口增加 越快。李伯重对此进行了全面的反思,认 为清代前中期最富裕的江南,人口成长率略低于明代江南,而大大低 于同时期全国平均成长率。为避免生活水 准下降,江南人已采取控制人口增长的措施。详见《清代前中期江南 人口的低速增长及其原因》(《清史研究 》1996 年第 1 期)、《控制增长, 以保富裕:清代前中期江南的人 口行为》(《新史学》第5 卷第 3 期,台北) 。)、田亩等基本经济数据。李伯重综合学界成果作出估计,人口: 1620 年为 2000 万,1850 年为 3600 万,从事 农业的农户分别为 310 万户、530 万户。劳力分别为 620 万人,1060 万人。万历时江南农田数为 4500 万亩,可作 为明清耕地总数。(《“天”、“地”、“人”的变化与明清江南的 水稻生产》,《中国经济史研究》1994 年 第 4 期:《“人耕十亩”与明清江南农民的经营规模》,《中国农史》 1996 年第 1 期) 李伯重对江南农户经营方式的演进与社会经济的发展作了别具一格 的探讨,取得突出的成果(注:李伯重 从为人忽视的角度入手,探讨了一些耐寻人味的问题。如他指出,“男 耕女织”这一很早出现的农家劳动安排 方式,直到清中期才在江南发展成为支配性的模式。与其他可选择的 劳动安排模式相比,“男耕女织”具有相 对的优越性,是近代以前江南农家劳动安排的最佳模式。详见 《从“夫 妇并作”到“男耕女织”——明清江南 农家妇女劳动问题探讨之一》(《中国经济史研究》1996

文档评论(0)

a13355589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