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大气讲稿幻灯片.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一)来源 光化学烟雾主要成分,二次污染物 (二)健康影响   1. O3的水溶性较小,易进入呼吸道的深部,由于它 高反应性,人吸入的O3约有40%在鼻咽部被分解 健康成人 160μg/m3----4-6小时即可出现肺功能降低等 呼吸系统功能的改变 210~1070μg/m3----引起哮喘发作,导致上呼 吸道疾病恶化,并刺激眼睛, 使视觉敏感度和视力下降。 2140μg/m3--引起头痛、肺气肿和肺水肿等。   五. 臭  氧(ozone)  2.儿童等敏感人群 120μg/m3----8小时就可出现肺功能指标下降  3.O3可降低动物对感染的抵抗力,损害巨噬 细胞的功能。  4.O3能阻碍血液的输氧功能,造成组织缺氧,并使甲状腺功能受损,骨骼早期钙化。O3还可损害体内某些酶的活性和产生溶血反应。 (一)来源  (二)健康影响    1.  神经系统、消化系统、造血系统、泌尿系统、心血管系统、免疫系统和内分泌系统 、生殖系统   不同血铅水平下儿童神经系统、血液系统的改变血铅浓度(?g/L) 生化、病理改变      100  δ-氨基乙酰丙酸脱水酶(δ-ALAD)活性抑制、听力损伤  100~150         维生素D3降低、认知功能受损 150~200             红细胞原卟啉升高 250~300             血红蛋白合成减少      400         尿δ-氨基乙酰丙酸(δ-ALA)和粪卟啉增加 700                      贫血   800~1000                   铅性脑病      六、铅(lead) (一)?来源 大气中的多环芳烃(polycyclic acromatic hydrocarbon,PAH)主要来源于各种含碳有机物的热解和不完全燃烧,如煤、木柴、烟叶和石油产品的燃烧,烹调油烟以及各种有机废物的焚烧等。     (二)对健康的影响 PAH吸附在颗粒物表 5 μm 2. 可与大气中其他污染物反应形成二次污染物 如与臭氧作用 3. 生成具有致突变的氧化物,与NO2 HNO3形成硝基多环芳烃 4. 4-7环的稠环化合物具有强致癌性 5. 苯并比第一个被发现具有致癌性 七.多环芳烃    (一) 来源 是一类有机氯化合物, 多氯二苯并二噁英(polychlorinated dibenzo-p-dioxin,PCDD) 多氯二苯并呋喃(polychlorinated dibenzo furan, PCDF), 共210种。 dioxins的毒性因氯原子的取代位置不同而有差异,故在环境健康危险度评价中用它们的含量乘以等效毒性系数(Toxic Equivalency Factors; TEFs)得到等效毒性量(Toxic Equivalent; TEQ)。 主要dioxins中以2,3,7,8-氯代二噁英(2,3,7,8-tetrachlorodibenzo-p-dioxin, 2,3,7,8-TCDD)的毒性最强,研究也最多 八.二噁英类(dioxins)  第五节 大气卫生标准 一、基本概念 大气卫生标准(standard) : 是国家为了保护人群健康和生存环境,对大气中有害物质以法律形式作出的限值规定以及实现这些限值所作的有关技术行为规范的规定。大气卫生标准制定是以大气卫生基准为主要依据,考虑到社会、经济、技术等因素后综合分析制订的。 是根据环境中有害物质和机体之间的剂量反应关系,考虑敏感人群和暴露时间而确定的对健康不会产生直接或间接有害影响的相对安全剂量(浓度)。 基准(criteria) : 基准与标准区别与联系: 1)概念不同。 2)基准无法律效力,标准有法律效力, 3)基准是标准制定的科学依据,标准是 基准内容的实际体现。 4)基准不考虑政治、社会、经济技术水平,标 准考虑政治、社会、经济技术水平 1.不引起急性或慢性中毒及潜在的远期危害(致癌、致畸、致突变作用) 2. 对主观感觉无不良影响 3. 应对人体健康无间接危害 4. 选用最敏感指标 5. 经济合理和技术可行 二、制订原则 三、制订方法 (一)大气中有害物质嗅觉阈和刺激作

文档评论(0)

a13355589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