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闲置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宋庆龄-演示文稿.ppt

  1. 1、本文档共17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 宋庆龄 09英语7班 俞晓旭 简介 生平 爱好 家庭 宋庆龄 (1893~1981)1893年1月27日,宋庆龄诞生在上海一个牧师兼实业家的家庭。她的父亲作为孙中山的朋友和同志,是她的第一个启蒙老师。少年时代,她即负笈异域,在美国接受了“欧洲式的教育”,受到民主主义的洗礼。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专制统治,使她对祖国的独立、自由、民主和富强满怀憧憬。父亲源源寄来的书信与剪报资料,在她的心中与孙中山领导的革命事业架起了桥梁。然而,共和国在摇篮中被扼杀,革命的大潮已经消退,宋庆龄学成归国改革和建设祖国的抱负无由施展。她径直到流亡的革命党人集中的东京,不久即担任了孙中山的助手,开始了她长达70年的革命生涯。 1915年10月25日,宋庆龄不顾父母的反对,毅然决定与流亡中的孙中山结婚,以坚定的步伐毫不犹豫地跟随孙中山踏上捍卫共和制度的艰苦斗争历程。 和鲁迅、胡愈之合影(右一) 1932年12月,宋庆龄与蔡元培、鲁迅、杨杏佛等人在上海组织了“中国民权保障同盟”。 在香港和路易艾黎等合影(中下 ) 1937年12月,移居香港。 与保盟会部分成员合影(左四) 1939年 在香港开展“保卫中国同盟”的工作。 在上海与毛泽东合影(右) 1949年   7月1日在上海发表《向中国共产党致敬》一文。同月7日,在上海各界纪念“七七”庆祝大会上发表题为《帝国主义,滚开吧!否则将与反动派同归于尽》的谈话。 宋庆龄1929年在上海与家人合影 宋庆龄-家庭成员 宋庆龄 父亲:宋嘉澍,母亲:倪桂珍; 丈夫:孙中山,二人没有子嗣; 孙中山与元配卢慕贞夫人育有儿子 孙科、女儿孙娫和孙婉3人; 兄弟姊妹共6人,宋庆龄排行第3; 大姐宋霭龄,姐夫孔祥熙; 三妹宋美龄,妹夫蒋介石; 弟弟宋子文,弟妹张乐怡; 弟弟宋子良、宋子安。 宋氏三姐妹 宋蔼龄、宋美龄、宋庆龄是中国著名的“宋氏三姐妹”。她们是中国历史上三位富有传奇色彩的姐妹,有些人给了她们非常简单的评价:“一个爱钱,一个爱才,一个爱权。” 宋蔼龄是一个聪明而富有心计的女人,她善于阴谋和权术,左右着中国政坛的形式,是中国历史上的风云人物。早前,宋蔼龄一直担任孙中山的英文秘书,后在1914年与山西首富、孔子的第七十五代孔祥熙结婚。 孔祥熙当时与蒋介石、宋子文、陈立国并称为“四大家族”,担任国民政府实业部长、工商部长、中央银行总裁、财政部长、行政院长等要职。宋蔼龄是一个爱钱的女人,也是一个敛钱的高手,据称,解放前夕,宋家和孔家在美国曼哈顿的存款达到二十亿美元。 宋庆龄自小在美国接受了“欧洲式的教育”,深受民主主义的洗礼,辛亥革命的爆发,使她对祖国的民主、独立、自由和富强充满憧憬。 提到宋美龄,大家一定会想到她和蒋介石的政治婚姻。当年,蒋介石抛弃自己年仅21岁的夫人,与30岁的宋美龄结为夫妻,其动机可谓有很强的功力色彩。在1948年蒋介石当上总统以前,其实蒋介石大部分时间不是法定的国家元首,但是人人都知道大权在蒋介石手中,宋美龄成为了实际的“第一夫人” 宋庆龄一生酷爱读书。书,书,到处是书,证明了宋庆龄对知识的渴求。无论是参观孙中山与宋庆龄在上海共同生活的故居,还是孙中山逝世后宋庆龄个人在北京和上海的故居,人们都会惊奇得看到这一事实。他们的藏书可以看出他们的现代化以及他们广泛的兴趣。   宋庆龄养鸽子不只是因为他喜欢这种文雅的飞禽,还因为纪念孙中山——他喜欢鸽子,重要的是鸽子象征着和平。   宋庆龄还利用工作之余绘制花卉、动物小品。宋庆龄喜爱音乐,尤其弹钢琴,直到八十高龄,在一天辛勤工作之余,也常在卧室里一面弹钢琴(她从不在公众面前弹)一面哼着她小时候听父亲唱的一些歌曲,作为休息。宋庆龄对烹饪情有独钟,宋庆龄的妈妈(倪桂珍)把做美国饭的窍门和乐趣都传给了她。在漫长而卓越的一生中,宋庆龄有时系上围裙,照着国外朋友寄来的新食谱试制;在北京时她会问来访的外国朋友喜欢吃什么,然后是出人预料地是自己下厨去做些“家常菜”来款待它们。在北京的故居书架上至今仍然放着《纽约时报》出版的百科全书式的食谱以及其他各种风味的食谱。甚至有犹太食谱和在美国被称作“宾西法尼亚州荷兰菜”的食谱。 *

文档评论(0)

iris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