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他山之石
·跨学科与当代大学学科建设·
备受争议的概念:
跨学科的历史及文化碰撞
□斯文·埃里克·拉森
内容摘要 跨学科这一概念已然进入了研究者、教师及政策制定者的议程,并且这一状态在今后
还会维持下去。绝大多数基于跨学科的讨论仅从当代视角出发,关注其理论与实践的复杂性;
亟待从以欧洲认知史为中心的历史视角及跨文化视角来探讨跨学科问题。
关 键 词 跨学科 亚里士多德 法国百科全书 历史 跨文化关系
作 者 斯文·埃里克·拉森,教育部长江学者讲座教授,丹麦奥尔胡斯大学传播与文化学院比
较文学系荣誉教授,欧洲人文与自然科学院副主席、人文学科主席。
译 者 王敬慧,清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 100084)
专业,个人研究实验,特殊机构试验或特别拨款。
一 在过去的三四十年里,两大诱因激起了人们对
于跨学科的明显兴趣。一个是内因:这是对学科狭
跨学科这一话题在学术圈、政治圈都引发了激 隘化及对以往致力于商业领域的独立学科内部缺乏
烈的讨论。一旦在学术界提起这一话题,十有八九 创新的反应。此处,这一反应已然被塑造为一种或
都会产生两种反应。一种是欢呼:是的,在当前及今 许在其他学科视角下对于一门学科及其理论、方法
后人类所要面对的巨大挑战的背景下,这将是科学 与实践之自我定义的重新考量。另一大激起对跨学
的归属。而另一种则是对此产生的强烈怀疑(如果 科研究的诱因来自于外部,如全球化、环境、文化碰
说不是直接反对的话):不,这是学科及其特性和其 撞、新科技、移民、宗教信仰冲突、气候变化,诸如此
知识与实践核心的灭亡,它只会导致科学变得肤浅 等巨大挑战的推动。如果说内部原因产生于对体制
和不深入。 化传统的批判,那么外因则产生于广义上全球化带
而在政治语境中,跨学科则会引发与之相似、但 来的不可捉摸的现实情况。
更为含糊的反应:是的,我们得投入到跨学科前沿研 从很大程度上讲,当下的问题既在于那些巨大
究中去,这将会让我们更好地理解那些单一学科无 挑战已经从外部进入学术及政治研究领域,并且之
法搞定的问题。但另一方面,政治家们也仍然想要 后也不会快速消失;也在于内部组织及学科还未做
将学科分化作为高等教育专业学科及研究机构组织 出相应的学术机构上的重新考量,或者即使做出了
结构的支柱。否则的话,那些原本就担心失去对研 一定考量也仅仅是针对于那些他们认为现在会面临
究机构掌控权的政治家们将错失对研究计划、资金 的挑战。内部与外部推动力的不平衡也会阻碍那些
投入、目标确立等方面的政治争论的决定权。基于 最优秀、最有希望的年轻学者的仕途:他们能在跨越
这样的背景,跨学科永远无法被当作一项核心实践, 学科的及学术体制结构边缘的前沿研究上获得声誉
而只会被当作一项附加活动接纳:辅修、选修课程和 (或许他们还正过着“全球游民”式的生活)。然而,
128 2018 ·1
扫一扫
他山之石
与此同时,他们又不得不在那些严重以学科为导向 C. P. 斯诺在其《两种文化与科学革命(1959)》中提
的机构中谋求一席之地。这些将来真正需要的青年 及。对跨学科的反思或许是一种超越这种简化的、
才俊,往往却是当下这样扭曲环境中最大受害者。 具有误导性的学科对立观点的途径。之所以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