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2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实验的过程不是消极的观察,而是积极的、有计划的探测。比如,我们要知道竹子的性质,就要特别栽种竹子,以研究它生长的过程,要把叶子切下来拿到显微镜下去观察,绝不是袖手旁观就可以得到知识的。 中国学生往往念功课成绩很好,考试都得近一百分,但是面临着需要主意的研究工作时,就常常不知所措了。 在这方面,我有个人的经验为证。我是受传统教育长大的。到美国大学念物理的时候,起先以为只要很“用功”,什么都遵照老师的指导,就可以一帆风顺了,但是事实并不是这样。一开始做研究便马上发现不能光靠教师,需要自己作主张、出主意。 总结: 本文就中国学生的现状,指出格物致知的重要性和真正意义,希望我们这一代要培养实验的精神。文章用摆事实讲道理论证了中心论点。 说明:幻灯片8的文本框有链接. 幻灯片14右下角的剪贴画是“返回”按钮. 幻灯片11葫芦上是结束按钮. END 下列对文章的叙述,不正确的两项是( )( ) A、关于格物致知,《大学》里的阐述自相矛盾。 B、传统的中国教育并不重视真正的格物和致知。这是因为中国人并不是寻求新知识。 C、“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被埋没了”,是因为中国人把探察外界误认为探讨自己。 D、“中国学生面临着需要主意的研究工作时,就常常不知所措”,是由中国的文化背景及在这个背景支配下的传统教育观念决定的。 E、本文的主旨可以概括为主要批判了传统儒家教育观念,强调了科学探索活动怀疑求真的态度的重要性。 F、本文论述观点鲜明,条理清晰,有理有据,既有说服力,又有感染力,非常有时代感。 B E THANK YOU SUCCESS * * 可编辑 *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 * *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 *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 *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 第一PPT模板网-WWW.1PPT.COM 可编辑 可编辑 整体感知 朗读课文,说说课文论述的话题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是怎样的?理清作者从几个方面来谈问题的。 有人说中国的孩子“高分低能”“会读书不会研究”缺乏创新精神和实践动手能力。问题出在哪里呢?丁肇中教授的文章会给我们极大的启发。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丁 肇 中 丁肇中(1936-)美籍华裔物理学家。1936年1月27日出生于美国。三个月后随父母回到中国。1956年到美国密执安大学学习,1960年获得科学硕士学位,1962年获得(物理学)哲学博士学位。 自读目标: 理解“格物致知”的含义。 学习本文“举例子、讲道理” 的论证方法。 根据上下文推断词意并造句: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 袖手旁观、一帆风顺 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 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决问题”的结构给全文划分层次并归纳意思。 自学指导:速读课文,找出过渡句和各段的关键句,给文章划分层次,并概括各部分大意,五分钟后比谁回答的正确。 第一部分(l段):提出问题。中国学生应该怎样了解自然科学? 第二部分(2~12段):分析问题。指出传统教育的弊病,论述“格物致知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 第三部分(13)解决问题。强调我们需要培养实验的精神的意义并对我们这一代提出希望。 第二部分(2~12段):分析问题。 第一层(2~5段): 分析中国教育不重视格物致知的社会根源。举例王阳明的格物是格已,这种观点不能适用于现在的世界。 第二层(6~10段): 分析实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 第三层(11~12段): 分析在这种文化背景下中国学生的现状。 三读课文,理解内容: 1、课文论述的话题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是怎样的? 2、传统儒家“格物”“致知”的途径或态度是什么?这样做的依据是什么?这种做法对中国一些读书人继续支配的具体表现是什么? 3、从全文出发,作者认为“格物致知”的真正意义是什么? 4、实验精神(“格物致知”精神)为什么很重要?应该怎样进行实验? 3、那么怎样才是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 自学指导:浏览课文,找到题干中关键词在文中出现的区间,并进行适当的圈化,以典型的句子或词语回答,五分钟内看谁找得又对又好。 1、课文论述的话题是什么?作者的观点是怎样的? 谈谈中国学生应该怎样学习自然科学。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2、传统儒家“格物”“致知”的途径或态度是什么?这样做的依据是什么?这种做法对中国一些读书人继续支配的具体表现是什么 (1)传统儒家“格物”以“致知”的途径是 ______________ 。 (2)这样做的依据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