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操作:诸穴均用泻法,反复行针,大椎以针感向下,合谷、曲池以针感上传为好,十二井、十宣穴均用三棱针点刺出血,大椎视病情亦可用三棱针刺血。 随证配穴:风热者,配鱼际、外关,针刺以提插、捻转泻法;肺热者,则泻手太阴之尺泽;气分热盛者,泻足阳明之内庭;热入营血者,泻手厥阴之内关、血海;抽搐者,加太冲;神昏者,加水沟、内关。 (1)耳针法:选耳尖、耳背静脉、肾上腺、神门。耳尖、耳背静脉用三棱针点刺出血,余穴用毫针刺,强刺激。 (2)刮痧法:选脊柱两侧和背俞穴,用特制刮痧板或瓷汤匙蘸食油或清水,刮脊柱两侧和背俞穴,刮至皮肤红紫色为度。 中医病名:根据其临床表现,属于中医学中“厥心痛”、“真心痛”、“胸痹”的范畴。 病因病机: 病位在心,病理变化涉及脾、肾,是因年迈心肾阳虚或思虑、劳倦伤脾,胸阳不振,因七情、饮食不当、寒邪内侵而诱发;病性为本虚标实之证,素体阳虚,胸阳不振为本;阴寒、血瘀、痰浊阻滞心脉,痹阻胸阳而发为本病。临床表现以标实为主。 年迈体虚 阴寒 情志失调 素体阳虚 痹阻胸阳一心痛 饮食不当 胸阳不振 寒邪内侵 痰浊 瘀血 临床表现:一般症状,轻者仅胸闷阻塞,呼吸欠畅;重者可有窒闷疼痛;严重时胸痛彻背,气短、心慌、喘息、不得平卧,时间一般不超过5秒钟。 警惕心痛危候:如心痛剧烈,手足青至节,汗出肢冷,脉沉细者,此为危候,此多见于急性心肌梗塞,应密切注意病情变化。 类症鉴别:应了解病史,发病经过,疼痛部位、时间、性质、程度以及伴有症状,区别呼吸系统疾病、胃痛和神经官能症表现为胸膺疼痛者。 方义:内关为心包经络穴及八脉交会穴之一,可调理心气,活血通络,为治疗心绞痛的特效穴。阴郄为心经郄穴,可缓急止痛。膻中为心包之募穴,又为气之会穴,可疏调气机,治心胸疾患。 随证配穴:气滞血瘀加血海、太冲,以行气活血通经;痰浊盛者加脾俞、丰隆,以健脾化痰。 针刺手法:毫针刺用平补平泻手法,并使“气至病所”,使针感上传至前胸为好。 程宝安应用耳穴治疗心绞痛50例,取穴为心、神门、交感、肾、小肠。配穴为肝、脾、肺、内分泌、皮质下,以人体信息诊断仪(电压10V,电流9mA,频率3500次/分)的探针刺每个穴位15~30秒钟后,取备好的油菜籽用小块胶布固定在穴位上。令患者每日按压5~10次,以每个穴位麻痛为度。每周贴压2次,两耳交替,治疗7~10次,观察疗效。结果显示:50例中显效37例(74%),有效11例(22.0%),无效2例(4.0%),总有效率96.0%。(程宝安.耳穴治疗心绞痛5O例临床观察。中国针灸1995;15(2):17) 疗效评价:针灸治疗本病有较好的疗效,实验研究表明,针刺可以改善心肌的缺血、缺氧状况。但本病变化急剧预后险恶,在对严重的心绞痛针刺治疗的同时,应采用中西医结合的综合措施,积极抢救。 病缓治本:发作控制后,针对病因辨证施治,并积极治疗与本病有关的高血压、高血脂、肥胖症及糖尿病等。 注意摄生:饮食不宜肥甘太过,严禁暴饮暴食和饮用烈性酒;适当参加体育锻炼,生活有规律,气候寒冷时,应防受寒诱发,避免精神刺激及过度劳累。 中医病名:根据其临床表现,本病属于中医学中“胆胀”、“结胸”、“胁痛”、“腹痛”的范畴。 病因病机:其病因为饮食不节,情志不畅或虫积;病机为肝胆瘀滞,湿热蕴结。 临床症状 常于饱餐或进食油腻食物后,突发性右上腹持续性剧痛,阵发性加剧,向右肩胛放射,伴恶心、呕吐,部分患者可出现黄疸和发热,大便可呈淡黄色或陶土色,舌苔黄腻,脉弦紧带数或弦滑。部分患者因化脓,可在几小时后或l~2日内,出现四肢发冷,血压下降,嗜睡,谵妄等中毒性休克症状。 鉴别诊断:结合现代医学理化检查,明确诊断,并注意与胃、十二指肠溃疡穿孔,急性胰腺炎,胆道蛔虫,急性阑尾炎,右下肺炎或右下胸膜炎相鉴别。 方义:胆俞配日月,肝俞配期门为俞募配穴,每次用一组,选取右侧,以疏肝利胆而止痛。阳陵泉为足少阳之合穴,以利肝胆之腑。胆囊穴为治疗胆腑疾病的经验穴。 其他治疗:选用耳穴肝、胰胆、交感、神门、耳迷根。急性发作时用毫针刺,强刺激,持续捻针;剧痛缓解后再行耳穴压丸法,两耳交替进行。 陈邦国治疗急性胆绞痛38例。主穴取胆俞、肝俞;配穴取外丘、中渚,昏倒或休克加刺人中、内关。手法:胆俞、肝俞用捻转提插术,双手同时行针,边捻转,边提插,每分钟约100次,使针感向背部及胸腹放散。产生针感后,再根据病人的耐受程度给予不同的刺激量。外丘、中渚穴用3寸毫针透刺。留针时间一般30min,病情重者可留针1小时,每隔3min行手法一次。结果显示:38例急性胆绞痛患者,显效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