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 张大勇:卧行中国,让不明逝者“回家” 全身30多处大关节强直僵硬不能活动、卧床20年的残疾人有着比健康人还要强大的意志和坚持。他有一个让人动容的梦想:卧行中国,沿着奥运圣火传递的路线,到全国各地约2000个相关单位收集无名尸信息,要建全国首个无名尸数据库,为无处安放的灵魂寻找归宿…… ????他,就是47岁的洛阳人张大勇。从1994年5月开始关注、思考、研究中国寻人问题。“国内有数百家寻人网站,但坚持到现在的,寥寥无几,而且不够专业。”张大勇说,他想号召所有人,把所知道的寻人、寻亲、寻无名尸信息都能录入到特定的数据库里,形成完善的寻人体系。在年逾70岁的母亲和下岗弟弟的帮助下,他开始研究中国寻人问题,疯狂地翻阅报纸杂志,并发动慈善机构、志愿者组织和医院,一起提供寻人信息。在他的努力下,开通了中国首个寻人110热线电话和中国寻人110网。 随着关注的深入,张大勇发现找活人难,而让无名尸能够找到亲人更难。在公安机关、医院、殡仪馆等地,都有一些无法处理的无名尸。从几年前开始,他就开始收集这些无名尸的信息,希望帮助“他们”回家。张大勇计划搭建一个全国无名尸数据库的公益平台,免费收集、整理、发布信息,填补寻人领域的空白。通过收集2000多个无名尸的信息,已有一个无名尸因为张大勇的牵线搭桥,顺利让亲人认领。“如果数据库建立,亲人失踪的家庭可以上网查找比对,无名尸回家的可能性就会更高。”张大勇说。“要说没想过放弃,那不可能,退堂鼓天天都在打。我一个残疾人,自己都照顾不了,为啥还要替别人操心?”不过,这样的想法一产生,就被一种信念击打得粉碎。这个信念就是,母亲的微笑。“为了让母亲开心,我一定要坚持。”张大勇的声音略微有些颤抖,在他看来,别的母亲养活孩子十来年就能“解脱”,而自己的母亲,已年过七旬,仍要照顾他的吃喝拉撒。 他说,鲁迅先生说过,世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就成了路。“但对我而言,我的人生本没有路,爬的次数多了,我要爬出一条人生路。”由于身体原因,张大勇只能用一个手指敲击键盘,一篇5000字的文章,他花了整整一个星期。9月24日,发起卧行中国公益行动等17个“微公益之星”在微公益大赛中最终胜出,共获得了139万元的公益基金。 很多人第一次见到张大勇会不相信自己的眼睛,他虽然是一个残疾人,但他思路清晰,并对自己所做的事有着清醒的认识和明确的打算,那些获奖证书与奖杯,诉说着他的与众不同。无名尸体,对于这个一般人都不会关注的冷门话题,张大勇在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努力着,终有一天,当那个梦想的小苗终于长成一棵参天大树时,我们仰望着,思索着一个关于生命的话题。在他的身上,看不到长期被病魔折磨的痛楚,因为他的大脑被一个个梦想支撑着,并努力将之变成现实。一个卧床20年的残疾人,用他的实际行动告诉我们,什么叫纯粹,什么叫坚持。 别忽略了卑微生命的存在 每个人的生命都该值得尊重,每个人的魂灵都该找到故乡的皈依。 “卧行中国”公益行动建立首个《全国无名尸数据库》,目前已收集2000个无名尸资料。发起人张大勇是一位卧床残疾人,其中一个无名尸已经被亲人认领。看到这一消息,我为张大勇的坚强与爱心而感到由衷地钦佩,更为他对卑微生命的关注而动容。 在当今社会,一个正常人要立足,离不开这个证那个证的。这些证件给人以身份的证明,有了地域的管辖,可以较方便地查找到他(她)的家。但现实中,仍有不少人游离于正常的生活之外,他们没有证件无以确认,或者他们自己也不愿透露自己的“家”在何处。诸如流浪汉等,一旦他们不幸亡故,便成了无名尸。尽管民政部门出于人道主义,会对无名尸进行善后,但大多数情况下,很难让其亲人认领,这总归是一个极大的缺憾。 《信息时报》2009年曾报道,一个流浪汉猝死在广场,广场的清洁工记录下了流浪汉死时眼泪哗哗地流。我当时写道,“他为何会流泪呢?他是不是有什么没有完成的心愿?或者是,临死前他想到了自己的故乡,想起了自己的母亲或其他亲人?抑或是对自己以前糊涂地到外地流浪而感到愧疚,想对母亲说声对不起?而今,他孤零零地死在了他乡,他的魂灵能回家吗?我们能不能送那个猝死的流浪汉回家?” 在物质日趋挤压人们精神的大环境中,送一个猝死的流流汉回家也许是一个奢望。但每个人的生命都该值得尊重,每个人的魂灵都该找到故乡的皈依。欣喜的是,首个《全国无名尸数据库》,不但有了送“猝死的流浪汉”回家的念头,更有了切实的行动与可能。愿这能让更多亡魂“回家”。 另外,卧行中国公益行动发起人张大勇,我不仅仅是钦佩他的自强不强,做出了常人难以做到的事。更多的是,我们要读懂,正是因为张大勇一直以自己残疾之身,以独特的视角来审视这个行色匆匆的社会,才对那些卑微的生命多了几分关注:不仅关于他们的生,亦要关注他们的死,希望能有机会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