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经典诵读校本教材.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镇江市润州区南徐小学校本教材系列一:物候现象和农业生产 PAGE PAGE 27 物候探秘校本教材系列之—— 物候现象与农业生产 镇江市润州区南徐小学 目 录 主题一:大自然的语言农谚漫谈 1、农谚的起源………………………………………………( 2 ) 2、农谚的特点………………………………………………( 5 ) 主题二:掌握节气,不违农时 3、春之节气…………………………………………………( 9 ) 4、夏之节气…………………………………………………(14 ) 5、秋之节气…………………………………………………(19 ) 6、冬之节气…………………………………………………(24 ) 主题三:展望未来 7、现代农业现状和未来畅想………………………………(28 ) 主题一:大自然的语言农谚漫谈 1. 农谚的起源 你知道吗? 农谚是劳动人民长期生产实践中积累起来的经验结晶,它对于农业生产必然起着一定的指导作用。特别是在封建社会中,劳动人民被剥夺了读书识字的权利,他们的经验主要靠“父诏其子,兄诏其弟”的口头相传方式流传和继承下来,农谚就是其中的一个方面。 例如,在封建社会时期,农民就拿多年生树木的生长状态作为预告农事季节的依据,因为多年生树木的生长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一定的客观气候条件,于是产生了“要知五谷,先看五木”的农谚。在指导播种期方面,有许多反映物候学的谚语,如“梨花白,种大豆”;“樟树落叶桃花红,白豆种子好出瓮”;以及“青蛙叫,落谷子”等等。另外如“立冬蚕豆小雪麦,一生一世赶勿着”等谚语,却是失败教训的总结,提醒人们要抓紧季节,不误农时。 请跟我来 小小探究家 【找一找】 通过书籍或者网络,找一些和农业生产的农谚。 【读一读】 找到农谚之后,读给你的父母听一听吧! 【记一记】 记下你最喜欢的两条农谚吧! 行程盘点 通过阅读和学习这些农谚,你有了哪些收获呢?和你的同伴一起探讨吧! 【我的收获】 【同伴评价】 加油站 “欲知五谷,但视五木”,“耕而不劳,不如作暴”,见之于6世纪的《齐民要术》。 “若要麦,见三白”,“正月三白,田公笑赫赫”,见之于8世纪初唐朝的《朝野佥载》。 “六月不热,五谷不结”,“六月盖了被,田里不生米”等见之于14世纪初的《田家五行》。 “无灰不种麦”,“收麦如救火”见之于16世纪初的《便民图纂》。 “寸麦不怕尺水,尺麦但怕寸水”,见之于明末的《天工开物》。 “秧好半年稻”,“麦要浇芽,菜要浇花”,“处暑根头白,农夫吃一赫”,“稻如莺色红,全得水来供”等农谚,见之于明末的《沈氏农书》。 主题一:大自然的语言农谚漫谈 2. 农谚的特点 你知道吗? 1、地域性和普遍性 农谚的地域性,实际上反映了农业生产的地域性。地域性差别最大的是播种期,华北种麦的适期是:“白露早,寒露迟,秋分种麦正当时”,浙江则是:“寒露早,立冬迟,霜降前后正当时”。种芝麻和小米,华北是:“小满芝麻芒种谷”,浙江则是“头伏芝麻二伏粟”。在许多农谚里,尽管地区不同,条件不同,却都有类似的说法。如大豆的“干花湿荚,亩收石八”,南北各地都这样说;浙江农谚“割麦如救火”和华北农谚“麦收如救火”一样。陕西农谚“种田不上粪,等于瞎糊混”;苏北农谚“不施粪,瞎胡混”,浙江农谚“种田无师叔,只要肥料足”意思都一样。 2、概括性和科学性 概括性和科学性是农谚的最重要特点,由于农谚是口头相传的,必须简短流畅,便于记诵。但它的内容又很丰富,所以必须精练深刻,发人深思。许多农谚看来似属简单浅显,其实包含着深刻的科学原理。例如种植绿肥的农谚:“若要草子好,经常三分燥。”一般地说,草子是喜欢湿润土壤的,但欢喜湿润并不等于不需要空气,农民特别指出“经常三分燥”。据科学研究证明,草子田土壤的湿度以70%左右最好,由于地下水位降低,增加了氧化层的厚度,缩短了还原层的厚度,可使根系及根瘤发展良好,这就是农谚的概括性和科学性所在。 3、群众性和通俗性 农谚极大部分作者是广大的劳动群众,这就决定了农谚的思想、感情以至于表达形式必然是广大群众所喜闻乐见的,富有生活气息、泥土气息的,并且便于记诵,相互传播。如冬季种麦子没有灰肥是很大的问题,农谚用“无灰不种麦,无酒不请客”来强调说明灰肥的重要性。玉米打顶后可以促使植株生长有力,结棒子粗壮,农谚就用“玉米去了头,力气大如牛”来比喻,其他如“番薯不怕羞,一直栽到秋”,“种田草子河泥,小孩糖梗荸荠”等都是生动活泼而又含意深刻的好农谚。 请跟我来 小小探究家 【找一找】 通过书籍或者网络,找一些不同地域的农谚。 【读一读】 找到农谚之后,读给你的父母听一听吧! 【想一想】 这些农谚有哪些表达了相同的意思,有哪些表

文档评论(0)

yuxiufeng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