隧道情况说明.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PAGE xx隧道 概 况 说 明 PAGE PAGE 8 1 初步设计批复意见执行情况 根据xx至xx公路初步设计审查意见,左、右幅隧道轴线间距由90米调整为50米,隧道内取消硬路肩,增设紧急停车带。 2 设计依据及技术标准 2.1 设计依据 ①《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J001-97 ②《公路隧道设计规范》JTJ026-90 ③《公路隧道通风照明设计规范》JTJ026.1-1999 ④《公路抗震设计规范》JTJ004-89 ⑤《公路水泥混凝土路面设计规范》JTJ012-94 2.2 主要技术指标 设计行车速度:100km/h 设计交通量:2025年交通量26006辆/日(小车) 隧道建筑限界 净宽:10.25m 净高 5m CO设计浓度 正常行驶时δco=250ppm 交通堵塞时δco=300ppm(20min) 烟雾设计浓度 正常行驶时K=0.007m-1 事故时 K=0.009m-1 3 隧道设计 3.1 隧道概况 本隧道处于xx至xx高速公路贺州支线上,位于xx县xx镇xx村南约1公里处,横穿红花岭和犁头山。根据《公路隧道设计规范》(JTJ026-90)和隧道所在路段的地形条件,隧道设计为两座独立的分离式隧道,两座独立隧道的轴线间距为50米,其中隧道右线长3695米(YK20+650~YK24+345),左线长3670米(ZK20+645~ZK24+315)。隧道建筑限界宽为10.25米,紧急停车带处断面加宽2.5米,高为5米,采用单心圆断面,半径为R=5.65米,最大埋深为357米。 本隧道位于两个标段9标、10标范围内,标段的划分右线以YK22+470、左线以ZK22+470为界,小于该桩号部分路段属于9标,大于该桩号部分路段属于10标。 3.2 工程地质及水文地质 3.2.1 地形地貌 xx隧道位于两岩溶侵蚀盆地之间的低山区,处于地面较明显的东西分水岭地带,山顶浑圆,标高540-587m ,属侵蚀构造低山垄脊谷地地貌,山体走向近南北向。区域地势中部高陡,两端低缓。隧道通过地段主要为浅切割的低山地形,地面起伏较大,横坡坡度一般在20o~30o,局部可达35o~45o。中部偏西方向为剥蚀侵蚀较深的近南北向xx沟谷。地段内以侵蚀地貌为主,溯源侵蚀强烈,故地形陡峻、沟谷密布,相对高差可达百佘米,其沟谷多呈树枝状,放射状。地表植被发育,以松树为主的高大乔木及灌木丛生长茂密。进出口两端位于山前盆地边缘地带,以溶蚀侵蚀和山前堆积为特点。 3.2.2 地质构造 测区主要地段位于望高至枫木山逆断层、凉亭至雅珠顶逆断层两条较大区域性断裂所围限的地带内,区域地质构造较复杂。隧道区受地质构造的影响较严重,局部很严重,推测该断层在隧道地段内可能会形成数米至十多米的挤压破碎(裂)带。设计隧道正交山体及主要构造线和岩层走向。 3.2.2.1褶皱: 据区域地质资料,测区位于xx至沙田短轴向斜的西翼,区内地层主要倾向东,测区东侧地段由于压扭性断层F1的挤压推覆作用,在硬质和较软质岩石相间的郁江组(D2y)地层中形成次级向斜及褶曲,其轴向与主要构造线一致呈南北向。 3.2.2.2 断层: 根据区域地质资料和地面调查及综合初勘物探勘察出现明显的异常特征推断,设计隧道经过区段内有2条区域性断层(F1、F2)和2条次级断层通过。断层走向近南北向,与隧道轴向近垂直。现分述如下: F1断层:属望高至枫木山压扭性断层的中段,分布在测区东侧近贺州方向隧道口ZK23+850、YK23+850一带,断层走向近南北向,断面倾向西,倾角约35o~40o,为一西盘上升,东盘下降的逆断层。在测区外贺州口北边去xx山路下的山沟中,可见该断层影响带的构造形迹,郁江组(D2y)地层中的灰岩被挤压呈透镜体并被黑色碳质泥质物充填,两侧地层明显缺失,中泥盆统郁江组(D2y)逆冲在下侏罗统石梯组(J1s)之上。推测该断层在隧道地段内可能会形成数米至十多米的挤压破碎(裂)带。 F2断层:属凉亭至雅珠顶压扭断层的中段,位于测区西侧近同古方向的隧道口,推测在ZK21+000及YK21+070一带经过,据区域地质资料,断层倾向东,倾角在30o~35o间,属逆断层,地段内可见东盘莲花山组(D1l)砂岩逆冲于西盘榴江组(D3l)灰岩之上。在测区外北边山沟可见D3灰岩碎块混杂在(D1l)硅化破碎砂岩中,旁侧莲花山(D1l)砂岩有明显的挤压现象,两侧地形地貌类型不同。由于断层分布在隧道通过地带较硬质的砂岩和石灰岩中,推测断裂带以挤压破碎为主,破碎岩石及影响带宽度可达数米以上。 F3、F4断层:推断F3从ZK22+575、YK22+600一带通过,F4从ZK21+810、YK21+750一带

文档评论(0)

zzqky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