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_品德形成培养.ppt

  1. 1、本文档共4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美国心理学家霍夫曼(Huffman1)把移情忧伤的发展分为五个阶段: ①新生儿听到另一个婴儿哭泣时,会产生反应性的哭喊; ②一岁左右的儿童“自我中心的移情忧伤”; ③出生第二年的儿童处于“准自我中心的移情忧伤”,此时儿童认识到忧伤是他人的,不是他们自己的,但却把他人的内在状态(如情感、需要、思维等)和他们自己的内在状态相混淆; ④两岁左右的儿童开始处在“真实的移情忧伤”,他们更加真切地感受到他人所实际感受到的东西, ⑤到了儿童晚期,儿童开始认识到他人是有自己独特生活历史和个性的个体,移情也不再拘泥于眼前的、直接的情境,对想象中的情境也会产生移情体验。儿童还可以对一个完整的群体(如穷人、流浪汉)发生移情。此时,儿童的移情达到了“超越情境”的阶段。 阅读栏 移情与侵犯行为的实验 梅拉比安和艾泼斯坦(1972)曾对88名加州大学的学生进行移情反应测验,然后请他们在一周后参加另一项研究。 实验时,实验者把每一名被试与同性别的一名实验助手配对,宣布助手扮演“学生”,被试扮演“教师”。然后,让“学生”阅读一段材料,并告之要进行测验。同时,给“教师”一份测验答案,要求“教师”在“学生”出错时给予惩罚。惩罚方式是由“教师”电击“学生”,电压强度有七个水平,由“教师”从中选择合适的电压强度。实际上,“学生”并未真的接受到电击,而是通过仪器模仿出适合被试给予电击水平的痛苦反应。 实验分为两种条件。在直接的条件下,“学生”与“教师”只相隔8尺远,彼此能看见。在非直接的条件下,双方避开视线,但能清楚地听见对方的声音。 实验结果表明,高移情的被试在两种条件下的侵犯数目(电击次数、电击水平)比低移情的被试要少得多,同时,在直接条件下比在非直接条件下的侵犯数目要少。低移情的被试则在两种条件下的侵犯数目相同。 (二)移情训练 移情训练的方法有认知提示、情绪追忆、角色扮演、情境讨论、分享体验、情感换位、作品深化与作品分析等多种,本节介绍角色扮演、情境讨论和分享体验这三种。 1. 角色扮演 角色扮演是一种使人暂时置身于他人的社会位置,并按这一位置所要求的方式和态度行事的技术。角色扮演使人能够亲自实践他人的角色,可以更好地正确理解他人的处境,体验他人在各种不同情况下的内心情感,从而学会从他人的角度去知觉社会情境。 2. 情境讨论 情境讨论是指通过为学生展示情境图片或讲述情境故事,然后引导学生讨论,引发学生情绪反应和情感体验的方法。讨论时,可以要求学生转换到情境人物的位置上去体验特定的事件,理解和把握情境中人物的正确的情绪情感反应和积极行为。 3. 分享体验 分享体验是指让学生彼此表述、分享自己在现实生活中的内心情感的方法。例如,可以让学生彼此诉说自己亲身感受过的印象最深的情绪情感体验,并如实表述引起这一体验的具体情境、原因和事件内容。这有助于学生建立情绪体验和具体情境之间的联系。 阅读栏 “移情训练程序”简介 费希巴赫(Feshbach,1985)等人以小学三、四年级的学生为训练对象,在实验室内针对儿童的移情能力进行了为期10周的训练。接受训练的儿童6人一组,分批训练,每周3次,每次一小时。经过这种训练程序的训练后,学生在教师给予的评价上和自己的行为测量上,亲社会行为有了显著增加,侵犯行为显著减少。训练主要从以下三方面入手: 1. 以图片的方式提供假定的情绪情感情境,让学生想象在这种情境中,他人是如何进行情境知觉的。 情境一:小明终于盼来了自己的生日,他收到了很多礼物。可是当他打开一包包的礼物时,却发现礼物都是一样的小汽车。小明确实很喜欢小汽车,但是……你觉得小明的亲戚朋友们忘记了什么? 2. 让学生说出他们知觉这种情境的原因,帮助他们识别情绪情感线索,并训练他们用语言表达情绪情感的准确度。 3. 用语言暗示的手法,通过表情动作和言语导向,提醒他们对情境线索中的情绪情感反应给予注意,以便提高学生对他人的情绪情感的敏感性。 三、道德行为的锻炼 (一)道德行为的形成过程 班杜拉(Bandura)的社会学习理论的观察学习模型 施瓦茨(Schwartz)的规范激活论的利他行为模型 拉塔佘和达利(Latane Darhey)的社会作用力的干预模型 艾森伯格(Eisenberg)的亲社会行为理论模型 1. 亲社会行为的初始阶段——对他人需要的注意 在一个人帮助他人之前,他首先要确认他人有某种需要或愿望,这受个体因素和个体对特定情境的解释这两方面的影响。 “个体因素”包括对他人的积极评价、角色采择的能力和倾向、他人定向、自我关注等。 “特定情境的特征”,如他人需要的明晰程度、需要的来

文档评论(0)

155****8706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