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木山铜多金属矿地质特征及找矿方向探讨.docVIP

志木山铜多金属矿地质特征及找矿方向探讨.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PAGE PAGE 1 志木山铜多金属矿地质特征及找矿方向探讨   摘要:江西省萍乡市志木山铜多金属矿为矽卡岩型矿床,矿产以铜为主,共(伴)生钼、钨、铁矿。成矿地质条件复杂,文章对该矿床的成矿地质背景、成矿模式、找矿方向问题作初步探讨,对断裂加矽卡岩复合成因类矿床找矿提供思路。   关键词:矽卡岩;推覆断裂;成矿模式;金属矿;地质特征;找矿方向   中图分类号:P6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2374(2012)33-0097-04   1矿区概括   矿区位于湘赣边界九岭山脉之西南边缘,属江西省上栗县管辖。该矿区于1958年经航磁测量发现后,在20世纪50~80年代期间,前后有江西萍乡地质队、湖南区测二队、江西902队、江西省物化探大队、赣西地质调查大队在矿区及其外围做过地质勘查和物化探测量等工作;2005~2009年赣西地质调查大队又在矿区及其西部外围开展过普查勘探工作。目前大致查明的矿种有铜、钼、钨、磁铁矿(低品位),均达到小型矿床规模。   铜、钼、钨、铁矿主要产出于志木山花岗闪长斑岩与中二叠统茅口组、小江边组碳酸盐岩的内、外矽卡岩内,矿体产状受矽卡岩带和断裂、裂隙联合控制,铜、钼、钨矿主要分布于北矿区,矿体在垂向上交替产出或以多金属共伴生形式产出,矿体数量众多,分布范围较大,单矿体规模较小,矿体以长透镜状、脉状、囊状为主,少量呈似层状;铁矿以低品位磁铁矿为主,较为独立地分布于矿区南部,矿体以厚大的分支透镜状为主。   矿区经多次地质勘查,铜、钼、钨、铁资源储量均有所增加,但目前为止尚未找到大矿和富矿,即漫天星星,未见月亮的状况无根本改观。笔者根据在该矿区的多年工作实践,对矿区成矿模式做初步探讨,为该矿区进一步找矿提供思路。   2矿区地质背景   矿区属于江西省重要的铜多金属成矿带——浙赣铜金多金属非金属成矿带的萍乐煤铜多金属非金属成矿亚带之组成部分,位于扬子板块下扬子地块的江南东部隆起九龄逆冲隆起西南缘,南邻钦杭结合带的萍乐凹陷之西端北缘,宜丰-景德镇深断裂带与湘赣边境北北东向深断裂带交接部位。区域性构造以北东-北北东向线型褶皱和逆断层为特征。   矿区范围出露地层由老至新主要有二叠系下统栖霞组、中统小江边组、茅口组、上统乐平组;三叠系上统安源组,第四系松散层(Q),其中茅口组灰岩在矿区中部普遍发生大理岩化、矽卡岩化。   矿区褶皱构造基本为北东向背斜,为区域上横水背斜的北东延展部分。背斜核部由二叠系栖霞、茅口组、小江边组组成,两翼由上二叠统乐平组和七宝山组构成。背斜核部侵入有花岗闪长斑岩,并广泛出现大理岩化,矽卡岩化蚀变以及铜、钼、钨、铁、硫铁矿等多金属矿化。北翼较南翼为陡,且北翼因被区域性大断层(F1)切割而发育不   完整。   矿区断裂主要有NE向大断层(F1),为区域上宜丰-西山逆冲断裂带西延段,走向上舒缓波状,倾向南东,倾角变化大,在40°~70°之间,中西段倾角缓,向北东延伸变陡。该断裂具有多期活动性。矿区范围内,与矿化有关的燕山期花岗闪长斑岩、二叠系灰岩及其矽卡岩分布于断层上盘,下盘由三叠系上统安源组构成。F1大断层很可能为矿区的一级导岩导矿构造。更低级别的断裂由于矿区岩浆侵入及强烈热液蚀变的干扰而不易识别,通过结合钻孔资料对矿区岩体形态分析后认为矿区存在NE向和NW向二组断裂,均具有剪张性质,它们属于F1断层的次级成分,是矿区的主要控岩控矿构造,其中NE向张性断裂为主要容矿构造。   3成矿模式   本区的花岗闪长斑岩沿北东向F1大断裂及其次级断裂侵入到北东向背斜轴部,在岩浆活动的晚期,含矿气液得到进一步富集,并沿着次级NE向断裂、裂隙和岩性界面向低压区运移,同时与围岩发生物质交换(交代作用),产生矿质,析出沉淀,最终富积成矿。当这种作用发生在含矿斑岩体内的断裂中时,可形成以斑岩为赋矿围岩的铜矿体(例32线ⅢCu铜矿体、ⅢMo钼矿体),即构造叠加-蚀变斑岩型铜多金属硫化物矿床;当这种作用发生在矽卡岩带时即形成矽卡岩型矿床(如28线ⅡCu铜矿体、20线ⅠCu矿体);当含矿气液沿着不同岩性间的顺层裂隙或层间裂隙运移交代时,便形成了顶底板岩性不同的铜矿体(如20线的ⅡCu铜矿体、28线的ⅢMo钼矿体,顶板均为矽卡岩,底板均为斑岩);那些产于大理岩中的铜矿体属于构造蚀变型铜矿床,当矿化强时,矿石多具角砾状构造,弱的矿化蚀变表现为在灰白色大理岩中发育较多的黑灰色节理纹,这是沿构造裂隙发生硫化物气液蚀变的结果。   4找矿方向探讨   4.1控矿条件   根据本区已有矿化情况分析,矿区铜、钼、钨、磁铁矿的矿床的成因类型主要有5种:构造叠加-蚀变斑岩型铜(钼)多金属硫化物矿床;接触交代(矽卡岩)型铜(钼)多金属硫化物矿床;构造叠加-接触交代(矽卡岩)型钨、磁铁矿多金属矿床;构造蚀变型铜(钼)矿

文档评论(0)

gmomo-lt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