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江大通至徐六泾水下地形演变的人为驱动效应ViewTableof.pdf

长江大通至徐六泾水下地形演变的人为驱动效应ViewTableof.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长长江江大大通通至至徐徐六六泾泾水水下下地地形形演演变变的的人人为为驱驱动动效效应应 郑树伟, 程和琴, 石盛玉, 徐韦, 权平, 姜月华, 丰年 and 曹民雄 Citation: 中国科学: 地球科学 48, 628 (2018); doi: 10.1360/N072017-00188 View online: http://engine. /doi/10.1360/N072017-00188 View Table of Content : http://engine. /publi her/ cp/journal/SSTe/48/5 Publi hed by the 《中国科学》杂志社 Articles you may be interested in Impact of the Three Gorge Dam on the bathymetric evolution of the Yangtze River E tuary Chine e Science Bulletin 60, 1735 (2015); 长江中游河段人工裁弯河道演变的研究 Scientia Sinica (in Chine e) 8, 212 (1978); 长江三峡新石器生产工具演变所反映的人地关系 Chine e Science Bulletin 53, 84 (2008); 近60年来长江水下三角洲沉积地球化学记录及其对人类活动的响应 Chine e Science Bulletin 55, 3506 (2010); The analy i of water exchange regime re earch on Poyang Lake and Yangtze River and driving factor SCIENTIA SINICA Technologica 47, 856 (2017); 中国科学: 地球科学 . . . . . . . . . . . . . . . . . . . . .2018 年 第48 卷 第 5 期: 628 ~ 638 SCIENTIA SINICA Terrae.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论 文 长江大通至徐六泾水下地形演变的人为驱动效应 1 1* 1 1 2 2 3 4 郑树伟, 程和琴 , 石盛玉 , 徐韦, 周权平, 姜月华, 周丰年, 曹民雄 1. 华东师范大学河口海岸国家重点实验室, 上海200062; 2. 中国地质调查局南京地质调查中心, 南京210016; 3. 长江水利委员会水文局长江口水文水资源勘测局, 上海200136; 4. 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 水文水资源与水利工程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南京210098 * 通讯作者, E-mail: hqch@ 收稿日期: 2017-06-06; 收修改稿日期: 2017-12-07; 接受日期: 2018-01-24; 网络版发表日期: 2018-03-28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批准号: 51761135023和中国地质调查局项目(编号: D资助 摘要 近浅海水下地形演变事关堤岸、航运及港口安全, 一直是地理学和工程学界研究的热点. 利用多波束测深 系统对长江大通至徐六泾河段水下地形进行了统计, 结合历史资料分析了该河段1998~2013年的冲淤格局. 结果 表明: (1) 1998~2013年大通至徐六泾河段总体呈“冲-淤-冲”特征. 其中, 上段冲刷700×106 3 6 3 m ; 中段淤积204×10 m ; 下段冲刷602×106 3 m . (2) 沙波是研究河段最常见的床面地形, 约占整个河段的64.3%; 其次为各类冲刷地形(约 27.6%); 平床地形约占6.6%. (3) 人类活动可直接影响水下地形形态的自然发育, 如于沙波表面形成直径20~35m, 深3~5

文档评论(0)

youbika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