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语文上册 第1单元 3古诗两首(第2课时) 苏教版.pptVIP

三年级语文上册 第1单元 3古诗两首(第2课时) 苏教版.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描红临写 点拨:书写这些汉字的时候需要注意:“偷”左窄右宽,“人”稍收敛,第五笔横短,“月”和“刂”分别在竖中线两侧。“迹”是半包围结构,“亦”笔画紧凑,“辶”捺画舒展。“浮”的“氵”呈弧形分布,右上部三点呼应,“子”最后一笔横画稍长。“萍”的“艹”稍宽,“氵”稍小,“平”第二横长。“振”左窄右宽,右部笔画舒展。“意”上部“立”的第二横要长,中部“曰”略扁,“心”三点呼应。“欲”左右等宽,第四笔是点,“欠”撇捺舒展。“忽”上部是“勿”不是“匆”,“心”的三点呼应。 积累运用 读词语。 小娃 小艇 踪迹 浮萍 牧童 黄牛 歌声 鸣蝉 参考答案: 小 娃  小 艇  踪 迹 浮 萍  牧 童  黄 牛  歌 声  鸣 蝉 xiǎo wá xiǎo tǐnɡ  zōnɡ jì fú pínɡ mù tónɡ  huánɡ niú  ɡē shēnɡ  mínɡ chán 点拨:我们可以边读诗句边想象诗句描绘的画面,然后根据自己想象到的画面理解带点字的意思,也可以借助注释来理解第一句话中带点字的意思。 参考答案:1.解:知道,懂得。2.欲:想要。 说说下面诗句中带点字的意思。 1.不解藏踪迹,浮萍一道开。 2.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 . 理解表达 点拨:首先要借助汉语拼音解决文中的生字词,把课文读正确、流利。然后在理解每句诗的意思的基础上边想边背诵。 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点拨:完成本题,首先要在熟读诗句的基础上理解诗句的意思,然后联系自己的实际生活经验想一想诗中描写的孩子具有什么特点。这些特点就是两首诗中的孩子给你留下的印象。 参考答案:《池上》一诗中的孩子调皮、可爱;《所见》一诗中的孩子天真、快乐。 联系诗句,说说两首诗中的孩子分别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 第二课时 古诗二首 3 所见 [清] 袁枚 牧童骑黄牛, 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 忽然闭口立! 1.认识“牧”、“骑”、“振”、“樾”等字。 2.理解古诗意思,并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首诗。 3.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培养对大自然的热爱和观察的兴趣。(重点) 袁枚:字子才,号简斋,晚年自号仓山居士、随园主人、随园老人。钱塘(今浙江杭州)人,祖籍浙江慈溪。清朝乾嘉时期代表诗人、散文家、文学评论家和美食家。 代表作品:《小仓山房文集》《随园诗话》及《补遗》,《随园食单》《子不语》《续子不语》等。散文代表作《祭妹文》。 走近作者 儿童诗 相关资料 指以儿童为主要接受对象,适合于儿童听赏、吟诵、阅读的诗歌。它应符合儿童的心理和审美特点,既包括成年诗人为儿童创作的诗,也包括儿童为抒怀而创作的诗。儿童诗是诗的一个分支,由于它受到特定读者对象心理特征的制约,因此所反映的生活内容、所进行的艺术构思、所展开的联想和想象、所运用的文学语言等等,都必须符合儿童的年龄特征,必须是儿童所喜闻乐见的。这样才能在培养儿童良好的道德品质、思想情操,激发丰富他们的想象力、思维能力等方面,尤其在培养儿童健康的审美意识和艺术鉴赏力上,发挥自己独特的作用。 振 左窄右宽,“辰”的第二笔撇舒展。 zhèn 我会写 意 “立”的末横长,托上盖下。 yì 欲 第四笔是点,“欠”撇捺舒展。 yù 忽 上窄下宽,“心”的三点遥相呼应。 hū 樾 蝉 我会认 yuè chán 我们已经了解了作者和字词,为了更深入地理解古诗,老师送给大家一把金钥匙,这就是核心问题和串珠问题。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理解词句。 核心问题: 品读课文,说一说这首诗描绘了什么景象? 串珠问题: 1.诗中的孩子在做什么? 2.找出描写孩子动作的词语? 3.诗人想抒发什么情感? 4.这两首诗在写作方法上有什么不同之处?有什么相同之处? 梳理文意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牧童:指放牛的孩子。 牧童骑在黄牛背上,嘹亮的歌声在林中回荡。 振:振荡;回荡。说明牧童的歌声嘹亮。 林樾:指道旁成荫的树。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忽然想要捕捉树上鸣叫的知了,就马上停止唱歌,一声不响地站立在树旁。 欲:想要。 捕:捉。 立:站立。 鸣:叫。 整体感知 这首诗的第一句平平而起,不着痕迹。第二句调子突然高昂,旋律突然加快,从而形成一个高潮。一二句描写了小牧童的天真活泼、悠然自得的可爱模样和他的愉快心情,“骑”字直接写出了牧童的姿势,“振”字则间接点出他的心情。通过“骑”和“振”两个动词,把牧童那种悠闲自在、无忧无虑的心情和盘托了出来。他几乎完全陶醉在大自然的美景之中,简直不知道世间还有“忧愁”二字。正因为心中欢乐,才不禁引吭高歌,甚至于遏行云,“振林樾”。     三四句仍然是继续描写神态。第三句是过渡,是作势。写牧童的心理活动,交代了他“闭口立”的原因,也

您可能关注的文档

文档评论(0)

泰山之颠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