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硖尾邨历史背景.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石硤尾邨歷史背景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逃難後回流人士和新移民紛紛來港,香港的人口急劇增加,各處山坡迅速佈滿僭建的寮屋。該些房屋以廢木和鐵皮等物料搭建,經常受到火災威脅。1953年的聖誕夜,石硤尾寮屋區發生大火,約58 000人痛失家園,大量災民無處棲身。 政府立即把部分災場夷平,興建兩層高的平房以臨時安置災民。但這並不足以解決災民的長遠住屋問題,政府旋即決定以鋼筋混凝土建造更牢固的房屋。首批共八幢六層高的徙置大廈於1954年年底建成。香港的公營房屋發展計劃遂於石硤尾邨揭開序幕。 這些屬於「第一型」設計的徙置大廈,住宅單位分成兩翼,連接兩翼的走廊設置公用衞生間和洗滌設施;從上俯瞰,這些大廈外型呈「工」字型,故亦被稱為工字型大廈。 早期的設計,住宅單位沿兩邊長翼背靠背排列,門口面向走廊。有五個成人的家庭方可編配到面積僅約120平方呎的單位。室內並無廚房或浴室,居民須使用設於兩翼之間的公共廁所和浴室,並在家門口的走廊煮食和晾曬衣物。大廈也沒有電梯,居民要使用設於兩翼末端的樓梯上落。 蘇屋邨歷史背景 蘇屋邨是香港房屋委員會的前身 - 「屋宇建設委員會」繼北角邨及西環邨後興建的第三個公共屋邨,屬香港早期的「廉租屋」,為希望改善生活環境的低收入家庭提供可負擔的居所。相對於徙置屋邨,廉租屋對居民有更高的入息要求,其租金亦較高。 蘇屋邨的建築工程在1955年展開,第一幢大廈於1960年落成及入伙,到1963年整個屋邨正式完成,歷時約八年。蘇屋邨共有16幢樓高八至十八層的大廈,共提供5 000多個租住單位。大廈全以花卉命名,以呼應屋邨的名字(「蘇」,可解作一種香草)。邨內有充裕的設施,包括休憩場地、商舖、銀行、診所、學校、郵政局等。蘇屋邨當年建築費超過5 000萬港元,被形容為當時亞洲區內最大型的綜合式住宅發展計劃。 由於工程浩大,蘇屋邨當年由五大建築師樓聯合興建,其中由甘洺建築師樓負責整體設計。屋邨混合多種不同類型設計,包括相連長型大廈,其中五幢為首批「Y」型設計的公屋大廈。蘇屋邨由南至北順山勢而建,樓宇分佈在不同高度的平台上,使大部分單位均可向南及享有海景,並充分顧及採光和通風效果。蘇屋邨有很大的綠化面積,平台間的斜坡遍植樹木,整個屋邨綠蔭處處。 資料來源: .hk/hdw/b5/aboutus/events/community/heritage/about.html 香港房屋委員會「光影樓情」 展覽網頁—屋邨歷史 版權聲明 本教材版權屬香港房屋委員會。現許可學校下載或列印本教材資料作教學 (非商業 及非牟利)用途。如欲作其他用途,請聯絡香港房屋委員會。

文档评论(0)

xiaozu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