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华研究联络宗缘弘扬美德服务社会-惠安重华文史研究会.doc

重华研究联络宗缘弘扬美德服务社会-惠安重华文史研究会.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PAGE PAGE 1 【活动资讯】 参加纪念民族英雄陈文龙,陈瓒殉国740周年大会 5月20日,老会长陈清发率理事长陈木春、常务副会长陈土法、陈树明、副理事长陈深源、秘书长陈金良及会员等一行40多人,参加在莆田玉湖公园内纪念南宋莆田(当时称兴化军)籍叔侄民族英雄陈文龙、陈瓒殉国740周年的盛大活动。 咫 尺 天 涯 情 本会赴印尼宗缘联谊代表团拜访老华侨孙银秀先生纪实 印度尼西亚,美丽的群岛之国,这里有着迷人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人文风情。2017年6月1日至7日,惠安县重华文史研究会领导及台商区孙氏宗亲一行二十六人应印度尼西亚华侨孙银秀先生的邀请,在团长孙志贤(香港惠安同乡会原副会长),执行团长孙步中、陈木春的带领下,前往印尼开展宗缘联谊活动。七天的时间行走印尼的雅加达、三宝垄、日惹等地,所经之处都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俗话说,有海水的地方就有华人。在印尼,有两千万的华人华侨,他们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谱写了一曲可歌可泣的奋斗史。 代表团一行到达印尼首都雅加达后,印尼宗亲孙昭雯女士竟能进到飞机出口处接我们出机场,落地签证也省去了许多麻烦。我们走的是“绿色通道”,事先做了如何处理各种不利情况的准备,一个也没用上。大家觉得都年轻了,一看手机时间,竟然比手表时间早一个小时(雅加达时间比北京时间时差一个小时)。虽然已是接近午夜,众多印尼宗亲的热热欢迎,彼此问候的热浪,徘徊在雅加达机场上空,赤道的闷热被抛到九霄云外。 第二天上午,,银秀宗长派车接我们到他雅加达大女儿二女儿家,两座别墅并列在一条街上,大女儿经营古董,二女儿珠宝商。银秀先生是印尼惠安印尼惠安同乡联谊会监察长,他替人打过工,当过教师,也创办过实业,生活的脚印深浅在异国的土地上。如今,事业有成,家庭幸福美满。几十年来,他一直致力于中印尼之间的宗亲交往。和银秀先生见面,他的第一句话就是:“都是自己人,别客气”。“都是自己人”一下子拉近了我们与银秀先生的距离。他精神矍铄,语音爽朗,如果不是八年前意外摔断腿,行动不便,我们还真的看不出他已有八十八岁的高龄。在座谈中我们向银秀先生通报了我会的工作情况,银秀先生也向我们讲了惠安印尼华侨的历史与现状。第一次的见面,银秀先生给我们的印象是:慈祥、爽朗。 当天下午,坐着轮椅的银秀先生带领我们乘机飞往惠安华侨聚居地三宝垄。 第三天上午,银秀先生带领我们参观三宝垄的三宝洞,也叫三宝庙。六百多年前,中国航海家郑和顺着潮水开辟的海上丝绸之路,将足迹首次踏上了印尼古老的港口城市三宝垄的土地,随他而来的是木雕、陶瓷、丝绸等多种中国传统工艺品和先进的农工技术。郑和一行也将和平友好及勇于开拓、百折不挠的精神留在了这片土地上。当地人为纪念这位三宝太监,把他首次登陆爪哇的地方叫做三宝垄。郑和当年下西洋曾经在这里停留很长时间,他在此鼎力资助社会的发展和友好贸易往来,更重要的是参与了军事平叛、打击海盗等重大活动,倍受民众的欢迎和拥护。当地人为了纪念郑和,在此建立了庙宇:三宝洞,以此祭奠郑和,缅怀伟人。寺庙依山而建,红墙碧瓦,斗拱飞檐,四周树木葱茏。三保庙主体三保洞,凹入山中,光线阴暗,仅十多平方米大小,“三保大人”塑像就供奉在这里。三保庙内随处可见郑和“遗迹”。洞前一口直径3米多的三保井,据说是当年郑和亲手挖掘。井水被视为圣水,可“抵御百病”。另一处配亭内供放着两米多高的大铁 \o 锚 锚,据称是郑和船队当年所用之物。庭院里一条石 \o 船 船,船体斑驳。船中一棵榕树长得枝繁叶茂。榕树盘根错节,象征着郑和船队缠绕着的铁链。在这里游客如果要进入大殿,都要脱鞋,才能进去。不像我们闽南进庙宇大殿不脱鞋,从左龙门入,右虎口出。如今,三宝垄这个古老的港口城市处处弥漫着浓浓的中国文化韵味。印尼众多的“中华元素”让我们惊叹,居住在这里的华人,他们以华族特有的方式融入社会,平和富足地在此开枝散叶,也传播着中华文明。 三宝洞郑和塑像 象征着郑和船队的石船 第三天下午,银秀先生带领我们参观惠德祠(也称惠邑公祠)。惠德祠建于1907年,占地面积约1000平方米,硬山顶屋脊,雕梁画栋,处处彰显着闽南庙宇的建筑风格。由山门、主殿、廊堂、鲁班庙、地头主庙(土地庙)、焚金亭、管理房、客厅等组成。1906年,由惠安乡贤孙元生、陈攀玉、陈振东、庄沾溪、黄臣生等人倡捐,组织三宝垄的惠邑华侨150多人捐资兴建祠堂。1907年着手建祠,题名为“惠德祠”。 惠德祠以螺的图案为标志,象征着故土螺阳。 1916年、1922年再合募捐款修建,1961年又集资装修。我们看到,惠德祠供奉惠邑去世华侨的灵位,让海外游子灵魂有个归宿。惠德祠主殿中供奉有山霞山柄陈氏、新塘陈氏、庄氏,东莲林氏、山腰杨氏、垵固曾氏,张坂埔塘孙氏、山内苏氏,霞美、

文档评论(0)

xiaozu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