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2 (2).docVIP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准确读写课后生字词,理解积累“拮据、阔绰、煞白、诧异”等词语。 2、了解作者莫泊桑及其小说创作。 3、准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把握小说的情节构思。 4、学习小说刻画人物性格的手法,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更深入地理解人物形象。 5、理解文章主旨,认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金钱关系,提高自身道德观念。 教学重难点: 梳理文章结构,分析人物形象。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导入新课 在世界文坛上,擅长写短篇小说者比比皆是,但真正称得上大师的,却寥寥无几。19世纪后半叶法国作家莫泊桑是文学星空中灼灼耀眼的一颗巨星。他一生写了约300篇中短篇小说。其中的名篇佳作,令人心驰神往。发表于1883年的《我的叔叔于勒》就是这样一篇作品。今天就让我们走进《我的叔叔于勒》,领略莫泊桑短篇小说的风格、特色和魅力。(板书课题) 2、介绍作者 居伊·德·莫泊桑,19世纪后半期法国优秀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与契诃夫和欧·亨利并列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对后世产生极大影响,被誉为“短篇小说巨匠”他出生于法国诺曼底的一个没落贵族家庭。中学毕业后,普法战争爆发了,他应征入伍,两年的兵营生活使他认识了战争的残酷,祖国的危难启发了他的爱国思想。战争结束后,他到了巴黎,先后在海军部和教育部任小职员,同时开始了文学创作。 1880年完成了《羊脂球》的创作,轰动了法国文坛。以后离职从事专门的文学创作,并拜福楼拜为师。10年间他写了300多个短篇和6个长篇。其中许多作品流传深广,尤其是短篇小说,使他成为一代短篇小说巨匠。长篇有《一生》《俊友》(《漂亮朋友》)等;中短篇有《菲菲小姐》《项链》《我的叔叔于勒》《一个农庄女工的故事》、《戴丽叶春楼》等。莫泊桑是法国文学史上短篇小说创作数量最大、成就最高的作家,三百余篇短篇小说的巨大创作量在十九世纪文学中是绝无仅有的;他的短篇所描绘的生活面极为广泛,实际上构成了十九世纪下半期法国社会一幅全面的风俗画;更重要的是,他把现实主义短篇小说的艺术提高到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水平,他在文学史上的重要地位主要就是由他短篇小说的成就所奠定的。 3、检查预习 (1)请个别同学读课后生字词“拮据、栈桥、阔绰、煞白、十拿九稳”,再请全班齐读。 (2)请同学回答小说的三要素是什么?(人物、环境、情节) (3)小说描写人物的手法有哪些?(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动作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 4、教师范读课文 5、阅读探究 (1)请同学快速浏览课文,并思考:这篇文章主要有哪些人物,讲述了怎样的故事? (2)请同学讨论:你觉得于勒是个怎样的人?菲利普夫妇有哪些性格特征?你是从文中哪里看出来的? 于勒:失败者,受害者。 (早期:行为不端,糟蹋钱;中期:正直,有良心;晚期:自食其力,不拖累人) 菲利普——虚荣、冲动、惊慌失措、没有主意、没有主见。 克拉丽丝——小气、精明、临乱不慌、精明强悍、无情势利。 第二课时 1、复习巩固 请同学简要复述课文内容。 2、阅读探究 (1)找出全家对于勒不同称呼的词语,并说说为什么有这些变化? 贫:坏蛋、流氓、无赖。 富:正直的、有良心的男子汉,好心的、有办法的人。 贫:小子、家伙、老流氓、贼、讨饭的、乞丐。 (2)文章开头在写了菲利普一家的家境后,不接着写于勒,而是写他们一家星期天到海边栈桥散步的习惯,写父亲“永不变更”的话。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设置悬念,使读者急于知道于勒是谁,在哪里,为什么菲利普一家急于盼望他回来,从而使情节发展更有吸引力。 (3)请同学们分角色朗读课文高潮部分,要求读出对人物的理解。 (4)品味描写菲利普夫妇语言、神态、动作的变化,并分析人物的性格特点。 (5)请同学讨论:这篇课文的题目是“我的叔叔于勒”,你认为文中的主人公是谁?为什么? 判定作品中的主人公,关键应看这个人物在作品中的作用,这个形象的塑造是否体现了作者的创作意图和作品所要表现的主题。 小说的故事虽紧紧围绕着于勒的命运展开,但作品不是靠他来揭示主题,于勒只是小说中的线索性的人物,起着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作者着意刻画菲利普夫妇。于勒的状况变了三次,他们的态度也变了三次,通过对菲利普夫妇的表现,表现了作品的主题。整个故事是由“我”的所见所闻所感构成的,但只是为了作品要有一个更客观的叙述角度。他也是作品的亮点,即是作者寄托的希望。标题“我的叔叔于勒”像一面反光镜照出了菲利普夫妇受金钱腐蚀的灵魂,让人们看到资本主义社会认钱不认人的现象。以此为标题,可谓匠心独具,颇耐寻味。 (6)文中的“我”是怎样的人,在文中有什么作用? 小说中的“我”作为叙事的主体贯穿全篇。其他人物的态度和行动,都是从“我”的眼里看到的;对其他人物的感受和评述,也都是从“我”的

文档评论(0)

lf19868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