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中学历史教育视野下的德育研究——关于历史教学中道德教育的思考.pdfVIP

我国中学历史教育视野下的德育研究——关于历史教学中道德教育的思考.pdf

  1. 1、本文档被系统程序自动判定探测到侵权嫌疑,本站暂时做下架处理。
  2. 2、如果您确认为侵权,可联系本站左侧在线QQ客服请求删除。我们会保证在24小时内做出处理,应急电话:400-050-0827。
  3. 3、此文档由网友上传,因疑似侵权的原因,本站不提供该文档下载,只提供部分内容试读。如果您是出版社/作者,看到后可认领文档,您也可以联系本站进行批量认领。
查看更多
本文力图通过对新中国成立半个多世纪以来 中学历史教学大纲及新世纪的中 学历史课程标准中德育目标的考察 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探讨道德教育和中学历史 教学相结合的有效途径及其方法 笔者主张在历史教育中实施德育 应从偏向于思 想政治教育转向与个性化 人格化道德教育的结合 以促进学生个体道德人文精神 的生成 这是笔者在对以往学者研究这一问题上存在的缺陷分析之后 所选择的研 究视角 一 对历史教学大纲德育目标演变的历史考察 1.大纲德育目标发展的阶段及特点 由于我国在1949 年到 1956 年的这段时间内并没有制订中学历史教学大纲 而 本论文的写作范围定在 中学 所以这里的阶段划分实际上是从 1956 年开始 的 参照 20 世纪中国中小学课程标准 教学大纲汇编 历史卷 中关于时代 背景的叙述 笔者将新中国成立以来 中学历史教学大纲中德育目标变化的历程分 为如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 1956-1977 年 文革 除外 德育目标的初建 这一时期有 1956 年初中大纲和1957 年高中大纲以及1963 年初 高中大纲 在这一阶段 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已经完成并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国 家开始规划教育的发展 我国于 1956 年 1957 年分别推出了初 高中历史教学大 纲 1963 年再次制订新的初 高中历史教学大纲 这几个大纲在德育方面的要求 是怎样的呢 这一阶段教学大纲明确提出 中国历史的教学 对青年一代的共产 主义教育 有极其重大的意义 在世界历史的教学过程中 必须贯彻爱国主 义 国际主义和劳动教育 从而培养学生共产主义的世界观 加强他们对共产主义 胜利的信心 达到鼓舞青年一代自觉地 积极地参加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目的 课程教材研究所编 20 世纪中国中小学课程标准 教学大纲汇编 历史卷 人民教育 出版社 2001 年版 编者的话 第1-2 页 课程教材研究所编 20 世纪中国中小学课程标准 教学大纲汇编 历史卷 人民教育 出版社 2001 年版 第135 页 3 本文力图通过对新中国成立半个多世纪以来 中学历史教学大纲及新世纪的中 学历史课程标准中德育目标的考察 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探讨道德教育和中学历史 教学相结合的有效途径及其方法 笔者主张在历史教育中实施德育 应从偏向于思 想政治教育转向与个性化 人格化道德教育的结合 以促进学生个体道德人文精神 的生成 这是笔者在对以往学者研究这一问题上存在的缺陷分析之后 所选择的研 究视角 一 对历史教学大纲德育目标演变的历史考察 1.大纲德育目标发展的阶段及特点 由于我国在1949 年到 1956 年的这段时间内并没有制订中学历史教学大纲 而 本论文的写作范围定在 中学 所以这里的阶段划分实际上是从 1956 年开始 的 参照 20 世纪中国中小学课程标准 教学大纲汇编 历史卷 中关于时代 背景的叙述 笔者将新中国成立以来 中学历史教学大纲中德育目标变化的历程分 为如下几个阶段 第一阶段 1956-1977 年 文革 除外 德育目标的初建 这一时期有 1956 年初中大纲和1957 年高中大纲以及1963 年初 高中大纲 在这一阶段 我国社会主义改造已经完成并进入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 国 家开始规划教育的发展 我国于 1956 年 1957 年分别推出了初 高中历史教学大 纲 1963 年再次制订新的初 高中历史教学大纲 这几个大纲在德育方面的要求 是怎样的呢 这一阶段教学大纲明确提出 中国历史的教学 对青年一代的共产 主义教育 有极其重大的意义 在世界历史的教学过程中 必须贯彻爱国主 义 国际主义和劳动教育 从而培养

文档评论(0)

5566www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版权声明书
用户编号:6122115144000002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