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虚词“而”用法例析
“而”这个词在文言中大多做连词。所谓连词,就是指连接词与词、词组与词组或句子与句子,表示连接的前后项之间某种逻辑关系的虚词。
连词可以表 并列、递进、修饰、假设、转折、承接、?因果、目的 等多种关系。下面就根据“而”所表示的前后项关系的不同,分类归纳如下:?
一、表并列关系
表并列关系是指,“而”连接的前后项无主次轻重之分,在地位和作用上是平等的,一般地,并列关系的前后两项可以互换位置。也就是说,在判断“而”到底是不是表并列关系时,只要看它连接的前后两项能不能互换位置,互换之后影响不影响句意的表达。如果能且不影响句意,则一定是表并列关系。大多数情况下,表并列关系的“而”一般不需译出,有时也可译为“并且”。如:?
1、蟹六跪而二螯。(《劝学》)?
2、侣鱼虾而友麋鹿。(《赤壁赋》)?
3、小学而大遗。(《师说》)?
4、襟三江而带五湖。(《滕王阁序》)?
二、表递进关系
表递进关系是指,“而”连接的后项在语意上比前项更进一层。在译文时,“而”可译为“而且”“并且”。如:?
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
2、然则将军之仇报,燕国见陵之耻除矣。(《荆轲刺秦王》)?
3、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游褒禅山记》)?
4、有怠而欲出者。(《游褒禅山记》)
四、表修饰关系
表修饰关系是指,“而”连接的前后项分别是句子的状语和动词谓语,其中前项一般表示动作行为的状态、方式、时间等。也就是说,判断“而”是不是表修饰关系,只要看它所处的位置基本上就可以断定了,如果“而”连接的前项是状语,后项又是动词,那它肯定是表修饰关系的了。如:?
1、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劝学》)?
2、太子闻之,驰往,伏尸而哭。(《荆轲刺秦王》)
?3、客有吹洞箫者,依歌而和之。(《赤壁赋》)
?4、于是,从散约败,争割地而赂秦。(《过秦论》)?
五、表假设关系
表假设关系是指,“而”连接的后项结果是在前项假设的基础上产生的。一般在译文时,能在前项前面加上关联词“如果”。如:?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劝学》)
?2、苟非吾之所有,虽一豪而莫取。(《赤壁赋》)?
3、城入赵而璧留秦。(《廉颇蔺相如列传》)?
4、死而有知,其几何离。(《祭十二郎文》)
六、表承接关系
表承接关系是指,“而”连接的前项和后项之间有一种动作行为的前后相承关系。一般地,译文时,在前项和后项之间可能加进“然后”“接着”等表动作行为延续的词语。如:?
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劝学》)
朝济而夕设版焉。(《烛之武退秦师》)?
3、拔剑切而啖之。(《鸿门宴》)
?4、图穷而匕首见。(《廉颇蔺相如列传》)
七、表因果关系
表因果关系是指,“而”连接的前项和后项之间存在一种前因后果,或前果后因的关系。在译文时,一般可加进关联词“因为”“所以”等。如:?
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过秦论》)
表恶其能而不用也。(《赤壁之战》)?
4、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六国论》)
八、表目的关系
表目的关系是指,“而”连接的后项是前项动作行为的目的。在译文时一般可以加进“为了”“目的是”等词语。如:?
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
?籍吏民,封府库,而待将军。(《鸿门宴》)?
“而”在文言中除了作连词这种常见有法之外,还有一些特殊用法。也分类说明一下:?
一、用作通假
(一)通“尔”,一般译为“你”“你们”等。例如:?
1、“某所,而母立于兹。”(《项脊轩志》)?
2、“而翁归,自与汝复算耳。”(《促织》)?
3、“早缫而绪,早织而缕,字而幼孩,养而鸡豚。”(《种树郭橐驼传》)
?
(二)通“耐”,译为“能力”。
例如:?德合一君,而征一国者。(《逍遥游》)
?(三)通“如”,译为“好像”。
例如:?军惊而坏都舍。(《吕氏春秋·察今》)?
二、组成复词
“而”在文言中还经常与其它词组成固定结构的复词。常见的有“而已”“而后”“而况”“既而”“然而”“因而”等。
下而举一些文中出现过的例句:?
1、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已。(《师说》“而已”译为“罢了”)?
2、而后乃今培风。(《逍遥游》“而后”译为“然后”)?
3、虽大风浪不能鸣也,而况石乎?(《石钟山记》“而况”译为“何况”)?
4、既而得其尸于井。(《促织》“既而”译为“不久、一会儿”。)?
5、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寡人之于国也》“然而”译为“这以后”)?
6、不如因而厚遇之。(《廉颇蔺相如列传》“因而”译为“因此”)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