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熟南隅纪行.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 ? 常熟南隅纪行 拓晓堂      我尝读《西厢记》,读到张生逾墙来到莺莺卧室门前,正在犹豫踌躇之此时,红娘将张生轻轻一推,张生进入莺莺屋内,张生与莺莺的好事才进入佳境。其实人生当中,有很多时候都需要像红娘那样关键的“一推”,当然这“一推”也可能是那么一点提携、点拨、刺激,我就经常幻想着得到这么“一推”的感觉。最近我就是由于朋友说的这么一句话,驱使我再赴常熟,逐渐进入了这座小城的佳境。   这些年,我自认为特别了解古城常熟,因为,几乎每年我都要去一两次常熟城办理公干,在拜访友朋之余,四处访古探幽,可以说从无虚行。然而在去年年底,常熟的朋友G先生向我问到常熟城南的一些情形时,我竟一无所知。G先生笑我说,看来你对常熟还是知之甚少。   常熟,这座我已经去过记不清次数的古城,再次激起我无限的兴趣,于是在去年可能是最冷的时候,我有点迫不及待地安排了赴常熟之行。   常熟古城并不甚大,且虞山占了半个城池,故常熟自古有“一城半山”之说。我这次来常熟目标极为确定,就是这半城的南城一隅,然而当我到达当地之后,才发现其实就是长不过百米,宽不过三米的一段小石板街,这条街名唤作“翁府前”,这一段就是“翁府前”以曾园为中心左右各五十米范围。可就在这段小街上,现在还残存着三座古宅大院、曾经住着三户非同寻常的人家,演义了许多至今还令人津津乐道的文化故事。   (一) 沈氏“笛在月明楼”   一大早,我在朋友的带引下,出宾馆,顺虞山脚下的大路前行百米,到新建的常熟剧院转入小巷,七转八转的我已经不能分出东南西北了,那小路两米左右宽窄,碎石铺路,两边大都是底矮的土木结构的陈旧老房子,在冬季的晨雾中,地面湿渌渌的,巷中空空静静的。据说在这老城区里,除了还有一些老年长辈在这里居住,中年青年人多不愿意在这里居住了,小巷中寂静无人,忽而见有身着藏蓝小袄,腰系扎染小围裙,头顶碎花手巾,肩挑竹蓝担子,沿街叫卖的吴中农妇,隐隐的让人领略到这里存在的生机。我走在这小巷中,仿佛置身于三四十年代的江南小城之中,没有熙熙攘攘的繁华,也没有车水马龙的喧闹,完全像退回到了某些电影场景中“旧社会”,让人又爱、又怪。   转而我们走进了一条仅有一米宽的小夹道,前行二三十米,进入一户人家,主人姓萧,极为热情,带我进到院中。我四下里看了看,院落不大,长宽各约有20米,院中有一株大桂花树,树荫下置圆桌圆椅,靠着黑瓦白墙,一丛我说不出名的灌木,一组漂亮的太湖石,优美干净的小院,让人感到小院的主人一定有点身份,一定颇有品味。我对在这狭窄拥挤的寻常巷陌中,竟有着这等幽雅小院存在感到惊异。主人似乎看出了我的感觉,笑道,这个院子原来是沈石友家的花园。沈石友(1844-1927),江苏常熟人,名汝瑾,字公周,号石友,别号钝居士等,精于篆刻书法鉴赏,收藏甚丰,尤以古砚著称,与吴昌硕、赵古泥等交游甚密。当然,这个名字对我来说非常熟悉,因为这几年来,经我之手拍卖过好几部沈石友的《砚谱》,所以煞时我对我已经站在了沈石友家的花园中,感到诧异不已。   主人看到我对沈氏旧宅的兴趣,于是拉我出门,顺着门外的小道,一会在院中,一会在屋中穿行,大约有四五十米,忽然出门来到一条两三米宽的小街上,主人告诉我,这不就是“翁府前”街嘛!我站在街中央,看到我刚出来的小门旁边,嵌在白墙上有一块长约60公分,宽约40公分的石牌,上面写着“常熟市文物保护单位 沈石友宅 常熟市人民政府”,隔窗有一块较小的石牌是沈石友的生平简介。沈氏旧宅现在的简陋情形,真令人不可思议,这曾经是名盛一时的沈氏大宅,如果不经意路过此地,没有人会留意这座不起眼的小门。看罢沈宅正门,萧先生拉着我原路返回,又来到刚才转进来走过的小夹道,告诉我这就是原来沈氏旧宅的后门,而我刚才来的碎石小巷,原来是一条小河,凡有外边来的客人,在这里下船,从后门就可以直接进入沈宅。这时我才注意到,在小夹道一边的小柴门旁,也有一块石牌,我定睛仔细一看,上面刻着“沈石友 笛在月明楼”。啊,这就是我过去只在文献中知道的“笛在月明楼”。我连忙退后几步,垫起脚尖,仰视看到柴门院墙内有一座陈旧的两层土木小楼,门窗酱红地色,尘封斑驳。可惜院内还有人住,院门紧锁,我无法入内参观。清末民初,吴昌硕题砚、赵古泥刻砚、沈石友藏拓砚,三位一体,著成砚拓,是为一段文坛佳话。而吴、赵、沈常常聚会之地,就是此地“笛在月明楼”!一时间,我眼前仿佛看到,从苏州乘一叶小舟,顺着蜿蜒的小河,缓缓而来吴昌硕,停泊在石条砌成的沈家后门码头,移步石阶,岸边沈石友、赵古泥,拱手相迎,延请入门,进得“笛在月明楼”,杯盏清茶,谈书论画,抚砚摹印,古今悲喜,声名荣辱,尽在一笑中。一幅文人雅集图,活活脱脱的展现在我眼前,我心禁不住的为之感动。这时的我,已经不是在怀古,就像嘬指揩鼻的晚辈后生,隔岸目睹那正在上演的故事。我站

文档评论(0)

yuxiufeng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