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像隐写分析研究.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一章绪论 1.1论文选题背景 随着数字媒体(图像、音频、视频、图形、动画等)和网络应用的不断普及, 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了诸多的方便和快捷。私人秘密、商业机密和军事情报等各 种机密信息需要通过互联网络来进行传送。于是,如何防止信息被窃听、被盗 用、被篡改,从而保证通信安全,就成为需要首先解决的问题。 密码技术(C聊togmphy)【l】是一种用于解决通信安全的传统手段。利用加密 技术把明文变换为密文,然后通过公开信道进行传送。尽管破译密码不是一件 易事,但是由于加密只能隐藏秘密信息的内容,并不能隐藏通信发生的事实。 密文的传输容易引起敌人或第三方的注意,因而招致截获、干扰、破坏通信设 施或破译等攻击。 一直以来,人们普遍认为信息安全的实现可以通过加密来完成。但是采用 传统的加密体系,不论是对称密钥加密系统还是公钥加密系统,都是把机密消 息加密为密文,使得敌对方无法读懂在网络上传输的机密信息,从而达到保密 的目的。但是这种技术有一个很明显的缺陷:一般的加密系统是把秘密信息转 化为看上去没有意义的密文(乱码),从某种意义上讲,它是明确告诉敌对方哪 些信息是重要的信息,从而引起攻击者的好奇和警觉而遭到攻击和破坏。加密 技术的另一个潜在缺点是:随着计算机软、硬件的迅速发展,以及基于网络实 现的具有并行计算能力的破解技术的日益成熟,加密算法的安全性能遭到了严 重的挑战,而且密码技术并不能真正解决版权保护问题,因为一旦数据被解密, 解密者就可以完全控制数据的复制和传播【2】【3】【4】。 针对密码技术的上述弱点,近年来,国际上开始提出了一种新的信息安全 的概念,并开发出了一种不同于传统密码学的技7Io信息隐藏技术。该技术 和密码技术不同之处在于:前者隐藏信息的“内容”,而后者则隐藏信息的“存在 事实”,即将机密消息秘密地隐藏于普通文件中,然后通过网络散发出去,这样 非法拦截者从网络上拦截下来的是经过伪装后的机密资料,这种资料看起来和 其他非法机密性资料无异,而不像传统加密过的文件那样是一堆乱码,因而十 分容易欺骗非法拦截者,从而大大降低被攻击和破坏的概率。 隐写技术(Steg锄。黟aphy)有着悠久的历史。Steg孤。卿hy一词源自希腊文 优研叫o_(,Ypc【m.《,字面上的意思为“Cov即ed、两tin分’15】。通常被解释为将信 息隐藏于别的信息中。有关它的应用可以追溯到远古时代。从中世纪一直到近 4 代,隐密通信的故事层出不穷.其中使用的技术,如藏头诗、报纸码、栅格码、 变形影像、不可见墨水等,从广义上都属于隐写技术的范畴。当今多媒体技术 和网络技术的飞跃使得隐写技术得到了新的发展。现代意义的隐写技术是指通 过将隐密信息隐藏在可公开的数字媒体中进行传送,掩盖真正的通信目的和通 信发生的事实,从而实现隐密通信。隐写技术是信息隐藏(hlfo肌ationHidiIlg) 的一个主要分支。与另一分支数字水印技术(Di西talwatenn矾chl曲№J【7】【8】研究的侧 重点不同。数字水印技术主要侧重于保护隐密信息的鲁棒性,而隐写技术侧重 于研究如何隐藏通信发生的事实,保证隐密信息的安全传送。 任何技术都是一把双刃剑,隐写技术也不例外。作为一种隐密通信的手段, 隐写技术在近年来得到了许多研究者和开发人员的关注。已经有不少软件公司 和开源团体投身于隐写工具的开发。新的隐写理论和隐写算法不断涌现。互联 网上出现了许多可以免费下载使用的隐写工具【91。这些新的技术手段,使得普 通人也可以利用隐写技术进行隐密通信。这一方面保证了使用者通信的安全性, 但另一方面也给敌对势力和犯罪团伙提供了进行非法活动的手段和工具。 在西方国家,关于恐怖分子利用隐写技术进行隐密通信的报道已经多次见 报。美国有线新闻网就曾报道过,以本·拉登为首的基地恐怖组织采用基于图像 的隐写软件发布行动的指令【101,在9.1l事件发生后,包括《纽约时报》和华盛 邮报》在内的多家美国报刊均报道在著名购物网站eBay上发现了疑为恐怖份子 留下的隐密信息。尽管这些报道均没有得到证实,但是它们证明了隐写技术被 用于对社会安全构成威胁的行为的可能性。因此,各国军方和安全部门都对能 检测和监控隐密信息传播的技术表现出了十分迫切的要求,针对隐写分析的研 究应运而生。 在国内,随着国家有关部门对网络信息安全的日益重视以及对在网络上存 在的非法信息交互的监管力度的日益加强,国内少数具有不良动机的网络使用 者

文档评论(0)

lh2468lh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