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心理分析-小毕的空间.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PAGE PAGE 10 家,自我之象徵 誠品好讀,91.11, 第27期,第42-44頁 當我們談到「家」的時候,其實它可能指涉三個不同的概念,分別是house(住屋/住宅)、family(家庭)與home(家)。「我的家非常的寬敞」、「今天晚上不回家」指的是house;「我家有四口人」指的是family;而「我有一個溫暖的家」則指的是home。住屋是一個物理空間,我們可以談論它的坪數、通風採光、格局配置等特質,但是它必須要經由持續個人化、經營與情感的投入才有可能成為家。家包含了我們賦予空間的心理、社會與文化意義。所以金錢可以買到住屋,卻無法買到一個家。然而我們稱為家的地方,儘管通常指的是住屋,但它也可能是一間研究室、一個小公園、城市、或國家。當然過度強調住宅與家的區別也有問題,當我們說「台北不是我的家」、「走訪美國,朋友的款待讓我有回家的感覺」的時候,家可能只是一個比喻而已。我們需要花心思探討的是住宅如何成為家。家可能是我們生命中最重要的地方;它可能幫助人的成長,也可能威脅人的基本生存。至於家庭則指的是兩個或兩個以上的人,因婚姻、血統或收養關係而構成的團體。家庭如果沒有共同居住在同一個地方,則家的意義與功能可能會逐漸喪失。不過即使住在同一個住屋中,不同的性別、性傾向,以及位於不同權力位階的家庭成員,他們對於家的感覺也仍不同。 台灣的社會科學界對於家的研究,集中在family與house,卻很少出現關於home的研究。家庭學或家庭社會學的研究主題涵蓋家庭制度、婚姻、夫妻關係、親子關係、婦女就業與家庭、家務分工、家庭危機等,但是幾乎不談住屋空間與上述主題的交互影響關係為何。而人類學則研究親屬制度與住屋形式,卻又鮮少探討家的經驗與意義。 家的研究在國外受到許多學科(如建築、歷史、社會學、人類學),尤其是環境心理學的重視。其原因有:(1)在不同的社會中,住屋的形式與聚居狀況容或有所不同,但是家幾乎是普遍性的。(2)家可以說是人類生活中最重要的場所,它不只提供物理的舒適,也是生存所必需。(3)家是心理意義發展的中心。個人在家中發展自我認同、學習人際界線的界定;而家庭成員則透過家聯繫彼此,再與社會結合。因此家可以說是心理與文化過程的核心。 住屋乃自我之象徵 Marc(1977)指出嬰兒在母親的子宮裡太舒服了,以至於他不想離開它,並且在出生之後就努力想再回到子宮裡,因此他蓋房子。房子的形式已經藏在人的內在。與其他世界隔離的非洲人,仍保有最原始的生活方式,他們的兒童所畫的房子就傳達他們內在的聲音。當兒童畫房子的時候,他並沒有參考外界的模型。那個房子大致上是對稱的、輪廓並不清楚、基礎差不多是圓形的,其實它就是子宮。當人們建造一間房子時,他就是在創造一個和平、平靜和安全的領域,它是母親子宮的複製。從那裡我們離開世界去傾聽我們內在的韻律,並且創造一個屬於我們自己、免於危險的安全地方。當我們跨過門檻進入屋子,把門從我們後面關上時,我們就可以和自己成為一體。 Cooper(1974)採用容格(Jung)的理論架構以解釋住宅的象徵作用,即普遍的集體潛意識聯結人們及其原初,而原型--心理能量的節點--必須藉著象徵向外表現。Cooper指出住宅是自我的基本象徵。她引用社會科學文獻、文學、詩與夢的分析,以說明居室反映了人們如何正視自己為一個獨立個人以及其與外在世界的關係。Cooper視家為心理的延伸,經由和物質世界的親密關係,使得人格能夠成熟地成長。 但是如果住宅裡住的是房客、沒有關係的人群、僕人或定期來訪的客人,那又如何?它是誰的自我象徵?大多數人並沒有自己建造房子。房屋做為一種商品,而且可能已經由陌生人住過幾年,如何能傳達此種象徵?(Saegert, 1985)此外,住宅不只象徵自我為一獨特的人,也象徵團體認同(Pratt, 1982)。而Cooper有關獨立住宅(single house)做為一普遍、不變的象徵形式的論證則只是靜態的描述,忽略了地產商與政府政策在形塑獨立住宅市場所扮演的角色。 住屋作為社會表徵 Chapin(1935)嘗試利用四個尺度以決定人們的社經地位:文化設備、有效收入、物質資產以及社區活動的參與。他發現只要知道客廳裡的設備與東西就足以判斷一個人的社經地位。然此一分析只顯示客廳的東西與其他指標的相關度,但是以之做為社經地位的指標則落入了定義的循環(Baudrillard, 1981)。 假設客廳反應了人們社會認同的表現,許多研究者(如Amaturo, Costagliola, Ragone, 1987; Bonnes, Giuiliani, Amoni, Bernard, 1987; Duncan Duncan, 1976; Laumann House, 1970; Pratt, 1982; We

文档评论(0)

fengruiling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