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PAGE
PAGE 7
“引魂升天”再议:马王堆漆棺画与帛画匠心
汪悦进 (美国哈佛大学)
究竟是引魂升天还是导魂入阴? 長期以來,學者多持 “引魂升天”說。九十年代起,新一代學者對此提出異議。見顔新元, “長沙馬王對漢墓T形帛畫主題思想辯正,” 《楚文藝論集》(湖北美術出版社, 1991), 第130-149頁;李建毛, “也談馬王堆漢墓T形帛畫的主題思想—
長期以來,學者多持 “引魂升天”說。九十年代起,新一代學者對此提出異議。見顔新元, “長沙馬王對漢墓T形帛畫主題思想辯正,” 《楚文藝論集》(湖北美術出版社, 1991), 第130-149頁;李建毛, “也談馬王堆漢墓T形帛畫的主題思想—兼質疑 ‘引魂入天’說, ” 《美術史論》, 1992年第3期, 第97-100頁。劉曉路, “帛畫諸問題—兼談帛畫學構想,” 《美術史論》,1992年第3期,第80-88頁。
巫鴻先生將該墓葬表現空間化為四部分:(1)天地宇宙 (2)地府 (3)仙界 (4)地下家居。由此認爲其墓葬並無一挈領全局的縂綱,而是融當時流行的對死後世界的不同觀念於一体。詳見 Wu Hung, “”Art in a Ritual Context: Rethinking Mawangdui,” Early China 17 (1992), 1-24; 尤其第22頁。
見注1。有關論述甚丰,無法一一列舉。擇擧近年較有見地的論文有: 賀西林, “從長沙楚墓帛畫到馬王堆一號漢墓漆棺畫與帛畫,” 《藝術史研究》, 2003年第5期;又載《中國漢畫學會第九屆年會論文集》(北京:中國社科出版社, 2004), 第449-472頁;陳鍠, “楚漢覆棺帛畫性質辨析,” 載《中國漢畫學會第九屆年會論文集》, 第424-448頁;鄭曙斌, “從解釋學視角看馬王堆帛畫研究,” 《求索》,2007年第4期。
張光直, “古代墓葬的魂魄觀念,” 《中國文物報》1990年6月28日。Ying-Shih Yu, “O Soul, Come Back!” A Study in the Changing Conceptions of the Soul and Afterlife in Pre-Buddhist China,” Harvard Journal of Asiatic Studies, vol. 47, no. 2 (1987): 363-395. 陳鍠, “楚漢覆棺帛畫性質辨析,” 第435-438頁。
既然漆棺彩绘与帛画是在丧葬背景下出现,丧葬仪式的大框架的意义自然显得重要。 Wu Hung, “Art in Its Ritual Context: Rethinking Mawangdui,” Early China 17, 111-145. 陳鍠, “楚漢覆棺帛畫性質辨析,” 第424-448頁。 学界先是将较多注意力放在生人举行的仪式中(如招魂入葬等)。后来逐渐开始对图像本身所具的象征仪式功用加以注意。 宋公文與張君所言甚是: “楚地引魂升天儀式不像招魂儀式那樣富於動作性表演性,而是以象徵性為主要特徵。” 宋公文與張君, 《楚國風俗志》(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 1995),第425頁;陳璜亦注意到圖繪物在墓中所起的積極作用。見陳璜,“楚漢覆棺帛畫性質辨析,
Wu Hung, “Art in Its Ritual Context: Rethinking Mawangdui,” Early China 17, 111-145. 陳鍠, “楚漢覆棺帛畫性質辨析,” 第424-448頁。
宋公文與張君所言甚是: “楚地引魂升天儀式不像招魂儀式那樣富於動作性表演性,而是以象徵性為主要特徵。” 宋公文與張君, 《楚國風俗志》(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 1995),第425頁;陳璜亦注意到圖繪物在墓中所起的積極作用。見陳璜,“楚漢覆棺帛畫性質辨析,” 第438頁。
銘文出自蒼山元嘉元年墓, 《考古》1975年第2期。
这里首先牵涉到的是西汉人对生死,人体,天地宇宙运作的的理解。对升天或入地的讨论首先要克服我们现代人的认知习惯所造成的障碍。我们常常用现代思维的习惯分类法来取代古人体验世界的方式。最突出的是误将天地与人体,墓内与墓外,客观与主体做绝对的二元划分。由此,天界便成了绝然的客观外在;人体便是绝对的自我内在存在。以此二元法来理解西汉墓葬显然行不通。当时流行的观念是太一生水,成阴阳,气聚成精,继生万物。个人躯体只不过是阴阳二气的活动场所。生与死并非单以生理机能的停止来界定,而更主要是理解为精气的聚合(生)与离散(死)。精气同为天地与人体存在的基本载体。由此,天地与人体的之间便变得不再那么绝对界限分明。
精气聚散既然决定人的生死, 《黃帝内經》:“不能極於天地之精氣,則死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