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状腺乳头状癌淋巴管特性及转移机制研究进展-四川肿瘤医院.PDF

甲状腺乳头状癌淋巴管特性及转移机制研究进展-四川肿瘤医院.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81· 甲状腺乳头状癌淋巴管特性及转移机制研究进展 1 2 3 3△ 何雨歆 ,周雨秋 综述,李 超 ,樊晋川 审校 (1.西南医科大学,四川 泸州646000;2.成都医学院,成都610083; 3.四川省肿瘤医院头颈外科,成都610041) [关键词] 甲状腺乳头状癌;淋巴管;转移 [中图分类号]R7361;R7337  [文献标志码]A  doi:103969/jissn16740904201602004   甲状腺癌是内分泌系统中最常见的恶性肿瘤, 不连续,是PTC细胞进入淋巴管系统的主要部位, 在过去的10年期间其发病率迅速上升,已经成为发 在肿瘤转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淋巴管生成主要发 [1] 病率上升最快的实体肿瘤 。其中甲状腺乳头状 生于胚胎时期,而在成人时期,主要参与伤口愈合, 癌(papillarythyroidcarcinoma,PTC)占甲状腺癌的 炎症反应及肿瘤生长。淋巴管的形成需要一系列复 90%左右,其临床特点之一是容易出现颈部淋巴结 杂的细胞活动参与,如淋巴内皮细胞的增殖分化,萌 转移(lymphnodemetastasis,LNM),首次就诊时约 芽,迁徙,管腔形成等[6]。大量研究显示在PTC中, 40%患者合并阳性淋巴结转移,对于 cN0(clinical 肿瘤细胞及淋巴管生成相关因子,如血管内皮生长 N0)患者通过术后病理证实淋巴结转移亦可高达 因子C(vascularendothelialgrowthfactorC,VEFG 50%~60%[2-3]。大量研究结果均提示伴有局部淋 C),血管内皮生长因子D (vascularendothelial 巴结转移的患者往往病情进展快、肿瘤的局部复发 growthfactorD,VEFGD),血管内皮生长因子A 率和病死率较高。因此认为淋巴结转移是甲状腺癌 (vascularendothelialgrowthfactorA,VEFGA)和肝 患者疾病相关及无病生存期的一个独立的预后影响 细胞生长因子(hepatocytegrowthfactor,HGF)等,首 因子[4]。然而,目前针对甲状腺癌淋巴管转移机制 先由癌周毛细淋巴管摄取,通过集合淋巴管进入肿 的研究相对滞后,淋巴管是否主动参与甲状腺癌细 瘤引流区的前哨淋巴结,并且直接作用于淋巴结内 胞的转移过程尚存在争议,PTC淋巴管形成及发生 原有淋巴管诱导淋巴管生成[7]。其次,转移至淋巴管 转移的机制尚不清楚。本文就近年来甲状腺癌淋巴 内的PTC肿瘤细胞能促内皮细胞增殖和调节淋巴管 管特性及转移机制予以综述。 外平滑肌细胞排列重塑,使肿瘤引流区内淋巴管呈 1 PTC淋巴管特性 现出管径扩张,引流增快和压力增强的表现[8-9]。 PTC淋巴管内液体载荷的增加,可促进内皮细 1.1 PTC淋巴管生成 胞上的VEGFC受体磷酸化,亦可诱导淋巴管内皮 淋巴脉管系统是参与维持体液平衡,机体免疫 细胞增殖和淋巴管的生成.,随着淋巴管内流速及压 和脂肪吸收必不可少的条件。根据其分子构成及形 力的增加,内皮细胞间间隙扩大,使得肿瘤细胞更易 态特征,淋巴管可分为三种类型:毛细淋巴管/初始 进入淋巴管中,从而有利于肿瘤细胞淋巴道途径转 淋巴管(capill

文档评论(0)

fengruiling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