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人为土水稻土灌淤土灌漠土.ppt

  1. 1、本文档共5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六节 人为土纲 土壤地理学 人为土纲指在长期的人为生产活动影响下,引起土壤性质发生了质的变化,可从土壤剖面形态特征和理化性状加以明显区分的土壤类型。 定义 (一)地理分布 主要集中分布在人类工作活动频繁和农业历史悠久的地区。集中分布于中国、印度、埃及尼罗河三角洲地区、两河流域平原区、印度河三角洲地区、恒河三角洲地区、日本岛群沿海平原区、东南亚红河、湄公河、伊洛瓦底江等三角洲地区。 人为土分布面积与人口的集中程度有关 人为土分布面积与人口的集中程度有关 人为土分为水耕人为土和旱耕人为土,其中水耕人为土在我国分布最广,长江三角洲和珠江三角洲是世界上水耕人为土分布最集中的地区 (二)成土过程 熟化过程:在人为干预下,土壤兼收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的综合影响下进行的土壤发育过程。根据农业利用特点和对土壤的形象特点,土壤熟化可分为水耕熟化和旱耕熟化。 水耕熟化过程:在种植水稻或水旱轮作交替条件下的土壤熟化过程。一般水耕熟化过程包括氧化还原过程、有机质的合成和分解、复盐基和盐基淋溶及黏粒的积聚和淋失等。 旱耕熟化过程:在长期种植旱作物的过程中促使土壤熟化的过程。根据旱耕熟化中人采取的措施及其对土壤的影响,可将旱耕熟化过程细分为4个过程: 1)灌淤熟化过程 2)土垫旱耕人为过程 3)泥垫旱耕熟化人为过程 4)肥熟旱耕人为过程 主要土类 在《中国土壤分类系统》(第三版)中,人为土纲根据水分状况续分为水耕人为土和旱耕人为土两个亚纲,水耕人为土包括潜育水耕人为土、铁渗水耕人为土、铁聚水耕人为土和简育水耕人为土四个土类,旱耕人为土续分为肥熟旱耕人为土、灌淤旱耕人为土以及根据有无水成特点分为泥垫旱耕人为土和土垫旱耕人为土四个土类。在《中国土壤分类系统》(1998)中,人为土纲包括人为水成土和灌耕土两个亚纲,包括水稻土、灌於土和灌漠土三个土类。 水稻土 水稻土是指发育于各种自然土壤之上,在种植水稻或以植稻为主的耕作制下,经过人为水耕熟化而形成的耕作土壤。 (一)地理分布和成土条件 1)分布很广 主要集中在35N-23S,亚洲最广,占总面积的90%以上。水稻土在我国分布很广,占全国耕地面积的1/5,主要分布在秦岭-淮河一线以南的广大平原、丘陵和山区,集中分布在长江中下游平原、四川盆地和珠江三角洲。其中以江苏建湖一带为典型土质。 水稻土是在人类生产活动中形成的一种特殊土壤,是我国一种重要的土地资源,它以种植水稻为主,也可种植小麦、棉花、油菜等旱作 2)成土条件 水稻土是在长期种稻条件下,经人为的水耕熟化和自然成土因素的双重作用,主要受人类生活的泡水耕耘,排水烤田,精整田面,轮作施肥,客土改造等耕作管理,使土壤中较大土块散碎,形成一种有特殊软糊度的耕作层,有利于水稻根系发展;同时又在耕作层之下形成一个黏重的犁底层,以利于蓄水种植。 影响因素 1、人类生产活动 种稻时期泡水耕耘、排水烤田、精整田及轮作施肥使土壤的肥力、土体中物质转移都有一定特征。 2.水稻本身作用 水稻土耕层淹水后长期处于还原状态,以嫌气微生物活动占优势。耕层的作物处于还原状态,但水稻根系具有特殊的泌氧能力,使根际周围有氧化区域,耕层根系附近Fe2+、Mn2+易被氧化而显锈纹。 3、地形、母质、地下水。不同地形部位,地下水深度不同,发育的水稻土受到不同影响。 1)丘陵岗地及高阶地 2)平原低阶地 3)低洼地 4、气候 (二)成土过程 1、氧化还原过程   水稻生长期间以还原态为主,其余时间以氧化态为主。水稻栽培期间的泡水使土体处于还原状态,变价元素如Fe、Mn成为低价元素。当排水落干或种麦时,低价元素变高价,铁锰则氧化淀积下来,呈现锈斑、黑斑Mn02和铁锰结核。 2、有机质积累和分解   水稻土的有机质来源主要是有机肥料。在淹水条件下进行嫌气分解,分解慢,腐殖质形成和转化比较明显。一般随淹水时间的增加,土壤有机质含量也相应增加。 一般水稻土的胡敏酸与富里酸之比比相应的地带性土壤和旱地土壤高,但水稻土中胡敏酸的芳构化程度却较低。 3、粘粒的积累和淋失 水稻土中粘粒补充的重要途径是通过灌溉水和施用塘泥。粘粒的淋失通过两个途径:一个垂直淋失,即粘粒沿空隙向下层移动。因此水稻土下层粘粒较多。另一途径为田面淋失,暴雨后如发生串田径流,粘粒可从田间大量流失。 4、脱盐基与复盐基 施肥和灌溉有利于土壤复盐基,淹水还原则可加速土壤中盐基的淋失。复盐基过程在红壤、黄壤砖红壤等酸性土壤改种水稻后表现特别明显。这些的土壤后土壤的盐基饱和度一般只要20%。水耕熟化盐基饱和度大大提高,一般在50%以上。 (三) 主要性状 水稻土典型的剖面构型为(按水文层次划分) A(耕作层)—Ap(犁底层)—P(渗育层)—W(潴育层)—G(潜育层)—C(

文档评论(0)

beautyeve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