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科手术部位感染测.ppt

  1. 1、本文档共3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一 监测表的填写 三甲评审中要求Ⅰ类切口手术预防用药率≤30% 备注: 1、备皮 毛发稀疏部位无需剪毛;毛发稠密区可以剪毛,且应在进入手术室 前即刻备皮。 2、手术时间(具体到分钟) 3、术中用药 如果手术时间超过3小时,或失血量大(>1 500 mL),应手术 中给予第2剂。抗菌药物的有效覆盖时间应包括整个手术过程和手术结束 后4小时。 4、术后用药 总的预防用药时间不超过24小时,个别情况可延长至48小时。 手术时间较短(<2小时)的清洁手术,术前用药一次即可。接受清洁-污染 手术者手术预防用药时间亦为24小时,必要时延长至48小时。污染手术可 依据患者情况酌量延长。 5、感染日期 是指出现症状或实验室出现阳性证据(收集标本的日期 )的 日期。 确定感染日期应注意:当实验室结果作为感染诊断依据时,应将收集实验 室标本的那一天而不是出结果的那一天作为感染日期。 谢谢! 如有疑问,请随时与感控处联系! 外科手术部位感染监测 目 录 一 手术部位感染相关知识 监测目的与对象 三 四 监测方法 五 监测表的填写 二 监测背景 手术部位感染相关知识 手术切口分类 类 别 标 准 Ⅰ类(清洁)切口 手术未进入炎症区,未进入呼吸、消 化及泌尿生殖道,以及闭合性创伤 手术符合上述条件者 Ⅱ类(清洁-污染) 手术进入呼吸、消化或泌尿生殖道但 切口 无明显污染,例如无感染且顺利完成 的胆道、胃肠道、阴道、口咽部手术 Ⅲ类(污染)切口 新鲜开放性创伤手术;手术进入急 性炎症但未化脓区域;胃肠道内容 有明显溢出污染;术中无菌技术有 明显缺陷 (如开胸心脏按压)者 Ⅳ类(污秽-感染) 有失活组织的陈旧创伤手术; 切口 已有临床感染或脏器穿孔的 什么是手术部位感染? 手术部位感染(Surgical Site Infections,SSI) SSI是指围手术期发生在切口或手术深部器官或腔隙的感染。 如果没有植入物,感染发生在术后30天内 如果有植入物,感染发生在术后1年内 SSI的分类 Skin Hypodermis Deep soft tissues (fascias and muscle) Organ/space Superficial incisional wound Deep incisional wound Organ/space 切口浅层组织的SSI 切口深层组织的SSI 器官/腔隙的SSI 切口浅部组织的SSI 仅限于切口涉及的皮肤和皮下组织,感染发生于术后30天内。 临床诊断: 具有下述两条之一即可诊断。 (1)表浅切口有红、肿、热、痛,或有脓性分泌物。 (2)临床医师诊断的表浅切口感染。 病原学诊断,临床诊断基础上细菌培养阳性。 说明: ①创口包括外科手术切口和意外伤害所致伤口,为避免混乱,不用创口感染一词,与伤口有关感染参见皮肤软组织感染诊断标准。 ②切口缝合针眼处有轻微炎症和少许分泌物不属于切口感染。 ③切口脂肪液化,液体清亮,不属于切口感染。 《医院感染诊断标准(试行)》 切口深层组织的SSI 无植入物手术后30天内、有植入物(如人工心脏瓣膜、人造血管、机械心脏、人工关节等)术后1年内发生的与手术有关并涉及切口深部软组织(深筋膜和肌肉)的感染。 临床诊断:符合上述规定,并具有下述四条之一即可诊断。 (1)从深部切口引流出或穿刺抽到脓液,感染性手术后引流液 除外。 (2)自然裂开或由外科医师打开的切口,有脓性分泌物或有发 热≥38℃,局部有疼痛或压痛。 (3)再次手术探查、经组织病理学或影像学检查发现涉及深部 切口脓肿或其它感染证据。 (4)临床医师诊断的深部切口感染。 病原学诊断,临床诊断基础上,分泌物细菌培养阳性。 器官/腔隙的SSI 无植入物手术后30天、有植入物手术后1年内发生的与手术有关(除皮肤、皮下、深筋膜和肌肉以外)的器官或腔隙感染。 临床诊断:符合上述规定,并具有下述三条之一即可诊断。 (1)引流或穿刺有脓液。 (2)再次手术探查、经组织病理学或影像学检查发现涉及器官(或腔隙)感染的证据。 (3)由临床医师诊断的器官(或腔隙)感染。 病原学诊断,临床诊断基础上,细菌培养阳性。 说明: ①临

文档评论(0)

155****8706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