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全球冰冻圈观测.ppt

  1. 1、本文档共30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冰冻圈科学概论》 冰冻圈监测技术的现状、缺陷与发展 效存德 cdxiao@cams.cma.gov.cn (中国科学院冰冻圈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2011年12月1日 观测现状 观测参数单一,不全面 积雪观测网络萎缩或完全消失 大多数地面观测方法都是在单点进行的单一积雪观测 1966年以来,已广泛应用近地轨道(LEO)和地球静止卫星(GEO)的可见光、近红外和微波传感器观测积雪范围 星载卫星对雪深和SWE的观测能力相当有限。微波传感器的出现弥补了这一缺陷,但是目前的传感器对频率和分辨率的组合没有做到最佳。 SAR观测克服了分辨率的问题,但是当前的传感器扫描频率太低,对绝大部分积雪都不适用 观测缺陷 地面观测缺少全面信息,无法对积雪数据有效使用和数据融合 SWE的观测少,许多地区完全没有 观测方法、频率和报告时次与标准存在许多不一致性 积雪观测的可信度极大地依赖于观测的精度和全面的元数据信息,很多地面观测不提供元数据 现有观测大多是针对特定用户和应用领域而存在的,而没有更宏大的目标或更高协调机构 遥感观测需要增加和补充地面观测 仍然存在雪与云的判别问题 。。。。。。 发展建议 地面积雪观测网络的协调计划,先国内,后国际 提高卫星观测的能力:需要高空间分辨率和谱分辨率的改进型仪器,高频率(Ku-,X-波段)的SAR应该是对全球雪水当量观测的首选 发展不同植被状况下观测SWE的算法和新传感器 发展实测和卫星反演数据的融合技术 集成多传感器数据的合成和融合所有积雪观测资源的全球分析系统 观测现状 全球陆地多年冻土观测网(GTN-P):多年冻土热状况(即地面温度),活动层厚度; GTOS陆地生态系统监测网点 :土壤温度和冻土深度 ; 北极海岸动力学计划(ACD):北极海盆海岸线25个关键站点组成的网络 ; 多年冻土地区的属性不能通过遥感平台直接探测。但许多地表特征和冰缘地貌可以通过很多传感器观测 观测缺陷 观测网络不健全,观测主题各地不统一; 冻土遥感没有大的突破,需要发展新遥感技术,间接观测冻土参数; 寒区DEMs空间元网格分辨率(1km)不够高,不足以描述冻土区的地面变形 …… 发展建议 拓展观测网络,冻土观测中增加其他要素(如雪)观测,发展观测自动化; 建立季节冻土网络,突出土壤温度、冻结深度 发展土壤冻结/融化循环(微波被动和主动传感器)监测的遥感算法; 发展从观测站点向多年冻土观测网络转化的升尺度新技术 流域尺度冻土融化:重力卫星资料 观测现状 全球陆地冰川网络(GTN-G) ,世界冰川监测服务中心(WGMS); 1972—1981年间的地球资源探测卫星MSS图编纂了11卷地图集 —《全球冰川卫星图片地图集》 (2008年全部完成); 轨道式ASTER立体传感器和类似传感器(如SPOT5-HRS或ALOS)提供了产生冰川DEM方法 重复轨道(差分)干涉测量法(D-InSAR)绘制冰川表面地形图,提供表面运动速度图 …… 观测缺陷 全球冰川目录数据库存在很大空白 GLIMS计划覆盖到5级观测站点,确保GTN-G内部全面综合的、多层次的冰川观测体系 冰川物质平衡数据非常稀少,不能满足区域的和/或全球水资源管理 综合方法监测冰川流速:挑战 发展建议 完成全球冰川编目,改进气象数据、冰川物质平衡及其动态响应之间关系的模式 开展高精度的冰川地形绘图 ,InSAR-冰流速;CoreH2O-空间分布式积累区信息 维持稳定的地面冰川观测网络 建立一套全球性二维(2D)冰川目录(如冰川几何形态 ) …… 观测现状 海冰和陆地冰表面温度的地面观测很少,因为冰盖和海冰幅员辽阔且难以到达 红外传感器测量:Nimbus卫星,NOAA卫星,AVHRR,MODIS ; 反照率:AVHRR 和 MODIS 观测缺陷 寒区气象站分布不均且稀疏,表面温度观测不能准确估算极区和高海拔地区温度的变化趋势 由于云的高频发性和高持续性,热红外卫星传感器在极地区域的应用很不理想 利用表面观测的温度检验反演的卫星数据是有问题的,因为绝大多数气象站上报的都是2m高度的大气温度,而不是地面表层(辐射)温度—逆温问题 反照率估算的不确定性主要源于校准的不确定性 验证卫星数据需要确保反演结果的精确性 ,但观测向上和向下短波辐射的气象站很少,反照率的实测尤为稀少。 发展建议 拓展辐射观测的地表网络,以验证卫星观测的表面反照率和温度 拓展MODIS 雪反照率的日资料,使之包括海冰 红外和被动微波数据的结合,将有助于提高精度和时空覆盖度 多角度卫星观测(如利用MISR 和 PARASOL),更好地揭示雪冰的双向反射函数(BRDF)的特征 发展卫星的雪冰光谱反照率的估算方法。未来的卫星应该装载分光仪。 南极冰盖物质平衡 体积变化—高度计 物质平衡变化—

文档评论(0)

beautyeve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