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社会·历史:中国传统的人生价值观和民族精神.docxVIP

个人·社会·历史:中国传统的人生价值观和民族精神.doc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1.1?第一章??传统的人生理想 第一章 传统的人生理想 一、人生目标确立的基石 悠悠中华文明史,记载了无数的爱国志士、民族英雄、开明君王、贤达名臣。他们的英名不因岁月的流逝而失去光彩,他们的精神不因历史的变迁而失去意义。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在他们身上得以保存和发扬。他们谱写生命之曲的底蕴、他们创造历史的源泉主要来自于传统的儒家思想,正是传统的儒家思想培植和造就了他们。 儒家思想是中国思想发展史上一个影响最大的学派,儒家思想以伦理为其特征,其核心精神是“仁”。儒家思想的创始人,是生活于公元前6世纪后半叶至公元前5世纪前期的孔子。孔子赋予“仁”以多种美德,正是这些美德哺育了我们民族一代又一代的精英。 “仁”字早在春秋以前就出现了,如《尚书·金滕》中就有这样的记载:“予仁若考,能多材多艺,能事鬼神。”春秋之后,“仁”字应用范围更加广泛,意为孝顺双亲。《国语·晋语》就有“爱亲之谓仁”的说法。孔子创立儒家思想,以“仁”学为其基石。据统计,一部《论语》中,有100多处提到“仁”,可见孔子对于“仁”的重视。《吕氏春秋》中就记载:“孔子贵仁。”孔子之所以重视“仁”,是因为他将“仁”作为人生之道,作为人生的根本准则,他的人生哲学由此而构成。孔子的“殷有三仁焉”的评价,为我们理解他的仁学思想、他的人生哲学作了一个引导。 《论语·微子》篇载:“微子去之,箕子为之奴,比干谏而死。孔子曰:‘殷有三仁焉。’”这是说商纣王的长兄微子,因看到商纣王好大喜功,残忍暴虐,商王朝危机四伏,于是多次对商纣王进行劝谏,但商纣王根本不听,微子知道纣王已经不可救药,就逃到民间隐匿起来;箕子为商纣王的叔叔,因劝谏不成,就装疯卖傻,混迹于奴隶之中;比干是商纣王的亲叔父,他认为大臣见国君有错而不敢直言谏劝,是不忠、胆小懦弱的表现,他抱着必死的信念来到纣王面前,劝说纣王改恶行善,体恤百姓。谁知,商纣王听后暴跳如雷,不仅将比干处死,而且还残忍地把比干的心脏挖出剖开。比干的惨死,震动了朝廷内外,人们纷纷离开商朝,投奔贤明的周文王、周武王。何晏对孔子给予微子、箕子和比干的评价作了这样的注解:“仁者爱人,三人行异,而同称仁,以其俱在扰乱、宁民。”这即是说:仁就是爱人,微子、箕子、比干三人对商纣王的暴虐无道采取不同的态度对待之,但都称为仁,这是因为三人都是出自对国家的担忧,都是为了体恤人民。 “仁”最概括的意义,就是“爱人”。“樊迟问仁,子曰:‘爱人’”,即所谓“仁者爱人”。其所爱之人,不仅包括父母兄弟,也包括非血缘关系的他人。显然孔子所说的“爱人”并不是仅囿于“爱亲”的范围,而是具有“泛爱”的性质,也就是要将这种仁爱之心推及于社会上的一切人。要求人与人之间相亲相爱,并以此作为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准则。为实现“仁”,在家庭成员之间,要做到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在社会中处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就要遵循“忠恕”的原则。所谓“忠恕”,宋儒朱熹解释为:“尽己谓忠,推己谓恕”,是为忠恕之道的基本含义。就如同子贡所说:“我不欲人之加诸我者,吾亦欲无加诸人。”“恕”是以己推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即我自己求其达到的,也使别人达到;与此同时还要做到的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即自己不愿意的,不要用来对待别人,不要以己之所恶施于人。儒家思想所确立的这样一种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原则,将立己与立人联系了起来,以立己、达己为前提,但又不停留于这一点,由立己、达己进而推及到立人、达人,在成就他人的过程中,使自我得到进一步的实现。孔子以忠恕之道,使自我有机地融入社会之中,使个体的自我实现超越个体而指向对群体的认同。 以“仁”为核心的儒家思想,不仅将个体成功地融入了社会之中、群体之中,而且还以其宽泛的内涵,对个体人格提出了精神上的要求,规范了个体所应承担的历史义务,确立了个体的至高无上的人生终极目标。 孔子说:“克己复礼为仁。”意思是以礼自律,使自身的言行合于礼。孔子还说:“不知礼,无以立也。”这是说求“立”,就必须使自己的言行合乎“礼”。孔子讲的“礼”,是关于君臣、士大夫、平民之间的行为规定。他认为人的行为必须符合外在的规范——礼,才能达到仁。 孔子视智、勇、仁为三种重要的道德品性。孔子开创了私人讲学之风,他聚徒讲学的目的是为了传授古代文化,启迪人的智慧,但孔门“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的观点,则说明在学习中求得智慧,可以培养仁德。孔子还认为:“仁者必有勇,勇者不必有仁。”即有仁德的人,一定是勇敢的;而勇敢的人,不一定都有仁德。很明显,对于人的三种重要道德品性,孔子强调了仁对智和勇的核心作用。 孔子还提出:“能行五者于天下,为仁矣。”这五者基本上涵盖了人的实践的主要方面,即恭、宽、信、敏、惠。《论语·阳货》记孔子说:“恭则不侮,宽则得众,信则人任焉,敏则有功,惠则足以使人。” “刚、毅、木、讷近

文档评论(0)

yyons2019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