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二章 水利基础科学
水文、水文测验与洪水预报
我国长期以来就属于农业社会,而对农业的最大威胁是水旱灾害。因此,我们的祖先很早就开始积累对水的认识,往往以“浮天载地者,水也”,“高下无不至,万物无不润”来描述水的存在,并逐步形成了水文水资源的科学体系。由认识水进而利用水,以达到兴利除害的目的。
?? (一)地表水系与水资源??? 最早描述地表水的著作是《山海经》和《禹贡》。《山海经》一般认为成书于春秋时代,以周朝都城洛阳为中心,分东、西、南、北、中五个方位,以山川为纲目进行地理描述,提供了包括水资源在内的自然资源的分布状况。全书共记有300多条河流和湖泊,说明了各级河流的发源地、流向和汇注,粗略地勾画出北自黄河和海河,南至长江中下游的水系分布。成书于战国时期的《禹贡》分别记述了弱水、黑水(位于今甘肃张掖一带)、黄河、漾水(汉水上源)、长江、沇水(古济水,自河南武陟注入黄河)、淮水、渭水、洛水等河流的经行。对于黄河的描述较为具体,记述黄河发源于青海积石(今循化撒拉族自治县),东流至龙门(今山西河津县西北之禹门口),南至华阴(华山之北),折而东向至底柱(三门峡),再东至河南盂津,继至洛河口和大伍山,然后北折过洚水,(古漳水),经大陆泽(河北之宁晋泊等湖),更北则分作九支,并最终汇为逆河(受潮河段)入于海。勾画了一幅古代水系图。????? 春秋战国时期对全国的水资源也有系统的描述,并集中体现在《周礼?职方氏》中。职方氏是掌管全国的地图和九大行政区(九州)的资源和经济情况的官员。记述内容包括九州的主要山岭、泽薮(湖泊和沼泽)、川(通航河流)、浸(灌溉水源)、人口、农作物、家畜、特产等。其中对泽薮、川、浸等的系统记述,可以看作原始的水资源区划。见表2—1。
注:表中古今地名、水名对照据姚汉源《中国水利史纲要》。??? 河流水文著作自三国初期(220~232)的《水经》和北魏郦道元《水经注》问世,达到了一个新的阶段。《水经》是我国第一部河流水系的专著。全书约7000字,记述全国水道137条。郦道元(约466~527)进而依据《水经》所记各河为主干,牵连注记的河流达5000条以上①。全书共40卷,30多万字。郦道元为注记本书,除详察有关文献记载之外,并亲自实地考察,纠正了《水经》原有的一些错误。除详细叙述了河流水系的源流脉络之外,还补充了大量的城市、农田水利、航运、交通、名胜古迹、历史事件、地理情况等内容,是一部古代历史、地理、文学的名著,也是我国古代水文地理的代表性著作。下至清代,齐召南(1703~1768)所撰《水道提纲》(成书于1761)在河流水系记述方面又有所进步。《水道提纲》28卷,将河流水系和以湖泊为中心的水系分门别类系统阐述,对边疆水系记述较详。在清初测绘制图技术大发展的基础上,本书对河湖水系记述的准确程度也达到新的高度。??? (二)地下水资源及其利用???? 泉水是地下水的天然出露,是最早为人们利用的地下水源,最早见于3500年前的甲骨文。其后在《诗经》中也多有记载,并进行了初步的分类②。地下水未出露地表的,需要凿井取水,我国目前已发现的最早的水井距今已有四五千年。随着井的大量开凿,人们对地下水的认识逐渐积累。到了战国时期,《管子?地员》已分别对平原、丘陵、山区的地下水的埋藏深度等情况有了系统的介绍。其中对江淮河济四渎之间平原地区(渎田)的地下水埋藏深度、地下水水质、相应的地表土壤性质和其上所适宜种植的农作物品种作了系统地归纳,现将其主要内容归纳入表2—2。《管子?地员》是我国最早关于地下水的理论概括。
??? ①? 中国水利百科全书,中国水利电力出版社,1991年,第1631页。??? ②沈树荣,我国上古时代对地下水的认识和利用,水文地质史话.札记,地质出版社,1985年。??? 利用泉水灌溉也有久远的历史,《水经注》曾多处提到,例如在著名的太原晋祠,当时已经引用难老泉和善利泉“溉田百余顷”①,直至现代,泉水灌溉相沿不绝。??? 古代对于水量较大溢出地表的泉水称作瀵。利用瀵水灌溉有较大的规模。山西汾阴县(今万荣县西)瀵水灌溉久负盛名,《水经?河水注》已有记载。其实它的历史还要早一些。晋代学者郭璞(273~324)是河东闻喜县人,对于家乡一带的泉水有较多的了解。他在注解《尔雅》时,对瀵注解说:“汾阴县有水,口如车轮许,喷沸涌出,其深无限,名之为瀵。……人壅其流以为陂,种稻。”可见其历史最晚可追溯至晋代。而且黄河东岸的瀵和河西岸陕西合阳的瀵,“瀵源皆潜相通”。合阳的瀵水除民间灌溉引用外,还要供应唐代在同州的行宫长春宫通灵陂的用水。因此唐代国家水利法规《水部式》中,还专门对这处引瀵灌溉制定有专门的管理条款②,当年灌田数千顷。明清以来因为环境变迁的缘故,瀵水泉源逐渐干涸③。??? 温度较高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