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授代表指导老师代表文学研究院虞建华教授发言.doc

教授代表指导老师代表文学研究院虞建华教授发言.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上外第二届青椒培育团队启动大会发言 教授代表、指导老师代表 文学研究院虞建华教授 我有幸作为的指导教师参加了第一届上海外国语大学青年教师教学科研培育计划,虽也很高兴看到我那一组——周敏领衔的“战后北美小说与当代世界问题研究团队”被评为优秀团队。这个团队的确做了很多实实在在的工作,组织学术讨论,邀请名家讲座从而建立学术联系,交流研究思路等等。配以任务和资金的团队,有和没有效果是不一样的。今天,我们在这里开始实施第二届“青年教师教学科研团队培育计划”,这对进一步加强我校青年教师队伍建设,培养青年教学科研骨干和将来的学科带头人,促进我校教学科研实力持续发展,是一个有效的举措,功在长远。我在此代表我担任指导的新团队,感谢校领导前瞻性的决策,感谢人事部门有效而细致的工作。 在同在座的青年教师差不多年龄的时候,当时并无太多学术意识和科研意识的我,只是凭借兴趣和虚荣心,胡乱写一些与自己的专业“无甚关联”的文章和译文,被推荐进入上外首届学术梯队3梯队,从此在一群人中间,在一个新平台上,在某种“任务”在驱动下,在一个无形之手的推促下,慢慢走上正道。那是80年代中期的事情。当时胡孟浩校长亲自坐镇,听我们几个人一组汇报各自的研究计划与思路,我的一些幼稚的想法被他否定了好几次,最终在1986年完成了第一部专著的书稿《20部美国小说名著评析》,2年后出版。当时国内这类学术(半学术)十分稀少。近些年国内学术会议上,常有也已不年轻的学者过来对我说:“虞教授,当时我是看了你的书才开始喜欢上美国文学的“,或者“我读的第一本美国文学论著,就是你的《20部美国小说名著评析》”等,让我有所触动,让我回想起当时被称为“第3梯队”的上外青年科研团队培养机制,是这种机制扶着我们,推着我们一步步走到了今天。 今天,我们的学术环境,我们的专业基础,我们获得资料的途径远远优于30年前,我们的青年教师们站在了一个更高的平台上,完全有理由做的比我们这一代更好。昨天,我校百余名英语教师参加了英语学科召开的题为“英语教学改革:问题与对策”为主题的学术研讨会。外语学科摆脱应用性和工具性,走人文学科的道路这一认识,得到了广泛的呼应。这一认识是近年来我本人在国内一些刊物上不断撰文呼吁的。人文学科是集中表现人文精神的知识教育体系,关注的是人类的文化、道德价值、精神层面的东西,这些方面又关系到社会的公平公正与和谐共存这些人类文明最重要的方面。 孔子曰:“不学诗,无以言”——没有文化底蕴,就缺乏深邃的思想,就说不出道道来。孔夫子的话使我想起一名外籍教授给我出的一道“选择题”:你喜欢一个只能用结结巴巴的英语表达自己想法的学生,还是喜欢能讲一口流利英语,但无话可说的学生?(Do you want a student who can only stutter out his idea or one who can speak fluent English but has nothing to say?”)这是他在我们的课堂上发现的问题。“无话可说”指缺乏思想内容。如果非要二择其一,我选前者,显然这也是提问者内心的答案。问题的背后隐藏着对我国高校专业外语教学模式和效果的批判。当然,我们的目标是培养出既有思辨能力,又能用外语流利表达的人才,但这样的人才并不太多。谈及外语专业的毕业生(包括外语教师),人们似乎有共同的负面印象:在文化视野、创新思维、逻辑推理、解析能力和理论功底等方面,都相对薄弱。这需要我们这样的参加青年教学科研团队的老师们努力来改变这种现象。著名教育理论家彼得·阿巴斯在他的论著中特别批判了故意把“培训”与“教育”两个概念“混为一谈”的错误做法。“培训”与“教育”的区分十分重要。一般而言,前者是职业培训学校类教育机构的任务。如果上外的外语是人文学科,它必须超越语言应用层面。 如果我们要把外语专业,或者其他专业提升到一个高的层次,教师的科研必不可少——不是可有可无的点缀,不是锦上添花的部分,而是高等院校教师职业的组成部分。高校既是一个教学机构,又是一个科研机构,高校的性质决定了一个胜任的教师应该是“双能”的。国外高校一直有“publish or perish”之说——要么拿出著作或发表论文,要么走人——压力比国内更大。既然很多人可以在教学和科研两方面都做出成绩,其我们青年教师通过努力应该也能做到。当大学教师从来就不是一个悠闲的职业,这个职业具有挑战性,不进则退,需要从业人员通过科研不断学习更新,提升自己。这是当高校教师的艰辛所在,也是乐趣所在。 我认为以科研为主要指标的高校本身的评价体系和高校教师业务评价体系,是有道理的。科研在3个层面上在高等院校发挥作用。第一个层面,它贡献了新技术、新发现、新考证、新认识、新方法,新见解,这些知识有的是局部的,细微的,试探性的,甚至是无关痛痒的可忽略的,但人类

文档评论(0)

youbika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