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目∶牙周病学.doc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中南大学口腔医学院教案讲稿 PAGE PAGE 1 科目:牙周病学 授课对象:五年制口腔医学专业 授课章节:第4章牙周病的病因学 授课时数:100分钟 ▊重点  ◆难点   目的要求: 掌握牙周病的常见病因。 教学重点: 牙菌斑和主要可疑致病菌。 牙周病的局部促进因素。 教学难点: 牙菌斑生态系。 牙周病主要可疑致病菌生物学特性、致病性和临床意义。 授课方式: 讲授法 教具: 多媒体 教学内容及时间安排 第四章 牙周病的病因学 第一节概述 一、牙周生态系 二、牙周病病因研究观点的变迁 ▊第二节 牙周病的始动因子——牙菌斑(dental plaque)(10’ 牙菌斑生物膜 牙菌斑生物膜的新概念 牙菌斑生物膜的形成 牙菌斑生物膜的形成过程大致可分为三个基本阶段: 获得性膜(acquired pellicle)形成: 细菌粘附(adhesion)和共聚(coaggregation) 菌斑成熟 牙菌斑生物膜的结构 在 菌斑微生物作为牙周始动因子的证据 二、龈上菌斑和龈下菌斑(10’ (一)龈上菌斑 ( supragingival plaque) (二)龈下菌斑( subgingival plaque) 1、附着性龈下菌斑(attached subgingival plaque) 2、非附着性龈下菌斑(unattached subgingival plaque) 三、牙菌斑的生态学 四、白垢(5’ ◆五、非特异性菌斑学说和特异性菌斑学说 (5’ ▊六、牙周细菌的致病机制 (10’ 菌斑细菌的直接致病作用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一)、细菌侵袭: (二)、体内繁殖: (三)、抑制或躲避宿主的防御功能 (四)、损害宿主的牙周组织 1、菌体表面物质 近年来许多学者关注细菌表面物质的分子结构与其致病性的关系。 (1)内毒素(endotoxin): (2)脂磷壁酸(lipoteichoic acid,,LTA): (3)外膜蛋白(outer membrane proteins,OMP): (4)纤毛蛋白 (5)膜泡(vesicles): 2、致病有关的酶 (1)胶原酶(collagenase): (2)蛋白酶(proteinase): (3)透明质酸酶(hyaluronidase): (4)链激酶(streptokinase): (5)硫酸软骨素酶(chindrosulfatase): (6)神经氨酸苷酶(neuraminidase): 3、毒素 白细胞毒素(Leukotoxin,LTX): 4、代谢产物(metabolic end products):细菌的一些产物如丁酸、丙酸、已酸直接对宿主的上皮细胞和成纤维细胞有不同程度的毒性,导致牙周组织损伤。 ◆七、主要的牙周可疑致病菌 (10’ 1、伴放线放线杆菌(Actinobacillus actinomycetemcomitans,Aa) 2、牙龈卟啉单胞菌(Porphyromonas gingivalis,Pg) 3、福赛拟杆菌(Bacteroides forsythus) 4、具核梭杆菌(Fusobacterium nucleatum,Fn) 5、中间普氏菌(Prevotella intermedia,Pi)和变黑普氏菌(P.nigrescens,Pn) 产黑色素拟杆菌,故归入新的普氏菌属。 6、粘放线菌 7、齿垢密螺旋体(Treponema denticola,Td)和奋森密螺旋体(T.vincentii,TV) ▊牙周病的局部促进因素 (25’ 牙菌斑在牙面的堆积是牙周病发生的必要条件,牙菌斑中的微生物及其产物是牙周组织发生炎症和破坏的始动因子。 牙石 二、牙面着色 三、食物嵌塞 四、牙合创伤 五、解剖因素 六、不良习惯 七、其它局部促进因素 (一)不良修复体 (二)不良的局部义齿 (三)不良的正畸治疗 (四)其它 第四节 牙周病的局部和全身免疫反应 第五节 ▊ 牙周病的全身易感因素 (20’ 遗传因素 二、吞噬细胞数目减少或功能缺陷 三、性激素 四、吸烟 五、有关的系统病 (一)糖尿病 (二)艾滋病 (三)骨质疏松 六、精神压力 小结:(5’ 教学参考书: 1、Henry M.Goldman D.Walter cohen ,Periodontal Therapy ,1980,Sixth Editon red F.Cowan , Dental Pharmacology,1992, second edition. 郑麟蕃,张震康,实用口腔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1993,第1版

文档评论(0)

153****9595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