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魏晋时期道教有较大发展,东晋葛洪创立了道教的丹鼎系,代表作是《抱朴子》分内外两篇:内篇言神仙方药、鬼神变化、养生延年、禳邪祛祸属道教;外篇言人间得失、世事臧否属儒家。同时,“天师道”在江东盛行,先后形成上清、灵宝、三皇三支经法。后由陆修静汇归一流,陶弘景发挥形成经录系,称“南天师道”。 北魏寇谦之改革“五斗米道”创立“北天师道”,使道教由原来的民间宗教变成官方宗教。唐宋以后南北天师道与上清、灵宝等道派逐渐合流形成“正一道”,它崇拜鬼神、注重符篆,以画符念咒、驱鬼降妖、祈福禳灾为宗旨。 唐宋以后道教另一大派系是“全真道”。它反对符篆,排斥咒术,而倡导儒释道三教合一,注重“识心见性”的內修真功。全真道是宋元时期道教势力和影响最大的一个派系。 2、道教的信仰特征和基本教义 道教的基本信仰“道”由《老子》五千文而来。从宗教角度解释它为宇宙万物之源“灵而有性”的神异之物。道教信奉的最高神为“三清尊神”,是“道”的人格化。道教把《道德经》“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演化为“洪源、混元、太初”三个不同世纪,又进一步演化为“三清尊神”:元始天尊手拿圆珠,象征洪源;灵宝天尊身抱坎离匡廊图,象征混元;道德天尊手持扇象征太初。这就从信仰“道”转化为尊奉“三清尊神”。道教最终目标是“得道成仙”,即通过修道使人返本还原与道合一,就可以成为神仙。 如何修炼,丹鼎派、全真道认为通过內修、炼养可达到长生久视的目的。而符篆派、正一道认为符篆咒语、科仪斋醮就可禳灾求福,祛病延年。修行方法有一系列道功、道术。道功指修性养神的内养功夫,如清静、寡欲、息虑、坐忘、守一、抱朴、养性、存思等;道术指修命固本的具体方法,如吐纳、导引、服气、胎思、辟谷、神丹、药饵服食、符篆斋醮等。 3、道教对中国古代文化的影响 中国古代科学中不少学科(如化学、医学)与道教关系密切。道教徒要成仙,就要炼丹做实验,这就开了古代化学之先河。道教炼丹家往往兼攻医药学、药物学,如葛洪《抱朴子内篇·仙药篇》《金匮药方》100卷今天仍是药物学研究的宝贵资料;南天师道代表人物陶弘景对药物学造诣颇深,隋唐的孙思邈是著名道士,他精于医药,著有《备急千金方》30卷,《千金翼方》30卷,被誉为药王,据说他活了102岁。道教对古代医学的影响还表现在气功上,气功源头之一就是道教守一、存思、服气、内丹等修炼方法。 受道教影响从六朝至宋明出现了许多志怪小说,不少是专为道教而作,如《汉武帝内传》《海内十州记》《搜神记》《枕中记》《太平广记》《四游记》《封神榜》等。古代诗歌也受影响如汉代后的许多游仙诗,唐代李白更是“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字号谪仙人,他写了许多与道教相关的诗作,且信道虔诚颇具仙风道骨。其后的李贺、李商隐等著名诗人的不少诗作也颇受道教影响。 道教对中国古代民俗影响尤为广泛、深刻,有些已延续至今。如对城隍、土地、灶君之崇拜和祭祀,几乎遍及全国各地区、各民族乃至千家万户。再如春节贴门神、灶马、画桃符等均出自道教。不少思想家认为道教是中国文化根基所在。鲁迅说:“中国文化根柢全在道教…以此读史,有许多问题可迎刃而解。”许地山说:支配中国一般人的理想与生活的,乃是道教的思想。 三、佛教的中国化与中国佛教 佛教自传入中国后,由于受中国经济、政治与传统文化的影响,逐步走上中国化道路。隋唐后佛教与中国文化融合逐步演化为中国化的佛教。 1、佛教的基本教义与佛法东传 佛教产生于公元前6~5世纪的古印度,创始人是悉达多·乔达摩,释迦摩尼是对他的尊称,又称为“佛、佛陀(觉悟了真理的智者)”。据载释迦摩尼本是王太子,因目睹了世间生老病死等各种苦难,便毅然出家,后悟到“真理”即世间万事万物都是因缘和合而成,一切事物都是因缘而起的假象、幻影,都无自性是空的。既然对一切都不应该刻意追求,苦苦执著,又何烦恼之有!这就大彻大悟证成佛果了。随后他便收徒传法。他的法教思想为:“苦、集、灭、道”四谛,即四个最基本的道理或真理。 “苦”就是“人生皆苦、一切皆苦”。人生本身就是苦海,苦海无边回头是岸,这个岸就是“涅槃”或者“入灭”(即第三谛灭)。要获得解脱就要弄清造成痛苦的原因,这就是“集”,意为招致苦难的原因。原始佛教认为原因是“烦恼”,而烦恼之最大者是“贪、瞋、痴”三毒(三大根本烦恼),还有慢、疑、见等。要摆脱痛苦就必须掌握脱离的方法,即“道谛”,只要按佛法修行就能出苦海,到涅槃彼岸,进入“长乐我净”的境界。 原始佛教的修行方法很多,概括为戒、定、慧“三学”。到了大乘佛教发展为“六度”。佛教由最初的“个人解脱”发展到“慈悲普度”。所以称“大乘佛教”,而前者称为“小乘佛教”。大乘佛教初期强调以“空”求解脱,故称“空宗”;后来又提出“万法唯识”的理论,此系佛教称为“有宗”。所以印度佛教总体上有“大小二乘、空有二宗”。到公元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