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单元第三课 开疆拓土与对外交流教学设计.doc

第二单元第三课 开疆拓土与对外交流教学设计.doc

  1. 1、本文档共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PAGE PAGE 4 第二单元第三课 开疆拓土与对外交流教学设计 东湖中学 潘金燕 刘莉 一、【课程标准】 课标: 2-2- 2-2-7列举实例,展现古代中国与世界各地的交往,知道中华文明与世界文明相互影响的历史。 解读:“讲述”、“说明”、“列举”、“知道”这几个行为动词较明确地反映出本课的一个重要目标是:让学生了解史实,并懂得历史结论的得出需要充分的历史证据,初步学会“论从史出”的基本方法。 二、【教材简析】 1、教材编写特点及意图。 本课是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的内容,属于“社会变迁与文明演进”中的专题一:探索早期出现的几大文明区域,突出中华文明渊源。新版教材的这一内容较之老版教材有所改动,把“汉匈关系”、“张骞出使西域”和“丝绸之路”的内容单独列为一框,让学生在学习秦汉一统的基础上了解那个时期的民族关系和对外交流,体会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中华民族共同缔造的。 2、教材结构分析: (1)开疆拓土:汉匈关系、张骞出使西域、西汉对南方的经营。 (2)对外交流:丝绸之路、中国与朝鲜、日本的往来。 三、【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匈奴的兴起,知道秦汉统治者为抵御匈奴侵扰所采取的措施,理解汉朝对匈奴政策变化及其原因,认识丝绸之路在东西方经济文化交流中所起的作用。 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张骞出使西域的学习,分析《张骞出使西域路线图》,初步掌握识别和使用历史地图的基本技能,能够正确认识张骞在西汉对外交往中作用和丝绸之路在中西文化交流中地位;通过对比汉高祖、汉武帝对匈奴的不同政策,理解国力强弱与国家的对外政策密切相关。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培养正确认识、评价历史人物和历史事件的能力,感悟中华民族形成的历史过程,明确民族友好是我国多民族国家发展的主流。 四、【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汉匈关系的转变、张骞出使西域与丝绸之路。 教学难点:分析西汉对匈奴政策变化的原因,感悟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中华民族共同缔造的。 五、【教法与学法】 教法:情境教学法、直观教学法、以史导论法。 学法:自主学习法、合作探究法、阅读归纳法。 六、【教学过程设计】 导入新课: (复习导入) 设问:汉武帝为巩固大一统采取了哪些措施? 政治上:推恩令,设置刺史制度,设置司隶校尉制度。 经济上:统一货币铸造、盐铁专营 思想上:罢黜百家。 承转:汉武帝在边疆治理上又采取了怎样的措施呢? 设计意图:温故知新,让学生对前一课知识有一个系统梳理和归纳,同时为本课内容做好铺垫。 新课教授: 一、开疆拓土 民族关系之一:与匈奴的关系 1、秦与匈奴的关系 阅读书本,了解匈奴的兴起以及秦与匈奴的关系。 匈奴的兴起:①匈奴是活跃在蒙古草原上的一个古老的游牧民族。 ②秦始皇末年,匈奴形成强大的国家,首领称为“单于” 秦与匈奴的关系:①秦统一后北击匈奴,夺回大片土地。 ②秦始皇在战国时期秦、赵、燕三国北方长城基础上,修筑城防。西起临洮,东到辽东。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主阅读书本,培养学生自主分析归纳的能力。 多媒体出示万里长城的图片,设问:①秦修长城的目的是什么? ②秦长城的起止点分别在哪里? ③修长城有什么作用? 设计意图:了解长城修建的原因,同时客观公正的评价修建长城的影响,学会评价历史现象。 2、汉与匈奴的关系 (1)西汉时:经历了一个战争、和亲、再战争及再和亲的复杂过程。 合作探究,完成下列表格: 所处时期 汉对匈奴政策 国力情况 和亲性质 汉高祖时期 ? ? ? 汉武帝时期 ? ? ? 汉武帝之后 ? ? ? 设计意图:学生小组合作,探究汉对匈奴政策的变化与其国力密切相关,同时了解前后和亲的不同性质也因国力的变化而产生的根本的转变。 多媒体出示图片资料,充实学生感官感受。 活动:阅读书本P59阅读卡,思考: ①汉武帝对匈奴的战争为什么能取得胜利? ②卫青、霍去病打破匈奴对当时西汉与匈奴有什么影响? 设计意图:通过分析汉武帝对匈奴战争胜利的原因,让学生联系已学知识,构建起前后知识联系的理念,第二问的设置为下面的内容作好铺垫。 出示资料:《题昭君墓》 想一想:昭君出塞有何历史意义? 昭君出塞不是屈辱的纳贡求和,而是平等互利的结合。它带来的不再是掳掠屠杀的血雨腥风,而是和平友好的交流融合和长久的和平。昭君出塞后,双方恢复友好关系,北方近60年没有战乱,汉朝和匈奴之间的政治、经济、文化的联系有所发展,人民安居乐业。 设计意图:分析史料,得出结论,初步明白“论从史出”的学习理念。 (2)东汉时,匈奴分裂 阅读书本,整理知识点: 南匈奴 同汉友好,逐渐南迁 匈奴 北匈奴 仍住在蒙古草原,时常侵扰东汉边境

文档评论(0)

153****9595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