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高教案 获奖.doc

  1. 1、本文档共6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PAGE PAGE 6 《登高》教学设计 授课教师 李抒颖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培养: 1、了解杜甫生平以及对其诗歌创作的影响。 2、杜甫在本诗中流露的深沉的苦痛和忧思。 3、赏诗情景交融等手法的运用。 过程与方法目标: 1、通过反复吟咏,把握意象,体会意境,感悟诗人在诗中表达的情感。 2、充分发挥想象力,用自己的语言将诗人登高所见描绘成一幅画面。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理解杜甫在本诗中流露的深沉的苦痛。 【教学重点】 1. 把握意象,感受意境,体会情感。 2. 感悟诗人深处乱世却心忧天下的伟大情怀。 【教学难点】学习诗人以天下兴旺为己任的使命感。 【教学时数】1 课时 【教学设想】 本诗从字面上看比较容易理解,主旨也不难把握,但却蕴含着作者丰富的思想感情,所以我打算以《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为导入,通过对诗句中重点字词的讲解,以及多次地诵读诗歌,让学生在联系作者生平的同时,能够更加深入地领悟到诗人的伟大情操。 【教学过程】 一、课文导入 在小学时我们学过唐代诗人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一诗,其中“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描述的正是重阳节登高、插茱萸的习俗。今天我们来学习另外一首和重阳有关的诗——《登高》。 二、鉴赏诗歌的方法 1、悉背景 2、抓意象 3、善联想 三、知人论世 杜甫(712—770),字子美,生于河南一个有着“奉儒守官”文学传统的封建官僚地主家庭中,是著名诗人杜审言之孙。其诗不仅记录了唐朝安史之乱前后二十多年的社会情况,也生动的记载了杜甫一生的生活经历,达到了思想内容与艺术的完美统一,代表了唐代诗歌的最高成就,因此被称为“诗史”,他亦被称为“诗圣”。 这首诗是公元767年作者写于夔州。此时“安史之乱”已结束4年,但地方军阀乘机争夺地盘,国家仍是一片混乱:时代的艰难,家道的艰辛,个人的多病和壮志未酬,再加上好友李白、高适、严武的相继辞世——所有这些,像浓云般时时压在他的心头,为了排遣郁闷,在重阳节这天抱病登台。 四、诵读诗歌,整体感知 1、听配乐朗读,强调诗歌的诵读节奏。 2、学生初读诗歌,感受诗歌韵律美,注意诗歌的字音、节奏及停顿。 五、品读诗歌 1.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问题1:首联共写了几种景物?这六种景物分别用什么词描写的?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明确:六种:风、天、猿、渚、沙、鸟。 描述词:急、高、啸哀、清、白、飞回。 “风急”:秋气逼人,使人感到非常冷,同时使人心里感到凄凉。 “天高”:在广阔的天地间,更使人感到渺小和孤独。 “猿啸哀”:李白《早发白帝城》:“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全是欢歌笑语,不见半点伤心,是因为李白的好运与老杜的潦倒天差地别之故。由此可知,猿声无所谓哀与不哀,只是诗人的内心哀伤,所以猿声听起来才哀伤。 “渚清沙白”:颜色上给人一种清冷的感觉。 “鸟飞回”:鸟儿在秋天的疾风中盘旋。 此诗中的鸟是一只还是一群? 都可以:一只鸟正好是诗人的化身;一群,鸟的一群正好反衬诗人的孤单。诗人后来在《旅夜书怀》中有一句诗:“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方法点拨:抓住意象、分析意境、领悟情感。 问题2:请同学运用想象的方式,将首联用自己的语言描绘成一幅画。 点拨:一位年过半百而又疾病缠身老人,远离家乡,多年飘泊在外,在一个秋风萧瑟,落叶飘零的秋天,独自登上江边的高台,面对着滚滚江水、茫茫苍穹,禁不住慨然长叹。这是一幅多么悲凉的景象啊! 总结:十四字写六种景,形、声、色、态兼备,语言凝炼,对仗工整,可谓七律第一。 2.颔联——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问题:由颔联中的落木和江水,能联想到什么?先分组讨论,再派代表分析。 明确:“落木”:杜甫看到落叶飘零,想自己像树一样,已是晚年,已老了。人已经到了生命晚秋。写这首诗时作者是已55岁,也就是去世前三年写的。“落木萧萧”是有生命短暂之意,传达出年华易逝的感慨。 “长江”:传递的信息是时间的无穷,给人一种历史长河永不停息的感觉。历史和时间越悠久,人的生命就越显得短暂。在无穷、永恒的时间前,更显得诗人的渺小! 总结:寓情于景,为全诗奠定了沉郁、凄清、悲怆的感情基调。如果说前两联是写景的话,那么后两联是什么?抒情。? 3.颈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问题:南宋学者罗大经《鹤林玉露》评析此联十四字之间含有八意,即八可悲,如何理解?(讨论并分组回答) 明确:“万里”:写出了自己距离故乡之远,相隔千山万水,思乡之情,溢于言表。 “悲秋”:诗人在秋天的悲凉感受。 秋:是草枯叶落,百花凋零的季节,人在秋天往往会有一种悲凉的感觉。悲秋,是我国文人墨客的一种传统文学题材。 悲秋:联系诗人杜甫所处的时代和四处飘泊的经历,就能够体会出“悲秋”中这个“悲”字的沉甸甸的份量。

文档评论(0)

153****9595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