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闲置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失地农民的城市化适应状况与对策研究-张雪飞.docVIP

失地农民的城市化适应状况与对策研究-张雪飞.doc

  1. 1、本文档共1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5. 5、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6. 6、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7. 7、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8. 8、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附件1 学年封面格式要求 华 北 电 力 大 学 科研训练(学年论文) 题目: 失地农民城市化适应状况与对策建议 学生姓名: 张雪飞 学 号: 1121390120 专业班级:行政管理1201 指导教师: 卢海燕 成 绩: ______________ 2015年 7 月 12 日 失地农民城市化适应状况与对策建议 摘要: 在城市化进程中,失地农民的问题一直很值得我们关注。现阶段,失地农民作为被动离开赖以生存的土地而“上楼”转变为非农业户口的人员,他们并没有真正的转变为实质的居民,他们对于社区的生活也并未完全适应。但是失地农民更好地适应城市生活不但可以促进我国经济与社会的发展,而且能为城市化的发展扫清一些障碍。本研究从经济适应、社会适应以及心理适应的角度对其进行了分析,了解失地农民的适应现状。随后在本文中分析了影响失地农民城市化适应的因素,主要是从主观因素与客观因素两方面进行分析,具体体现在农民的传统观念、生活习惯以及拆迁安置问题,并以此提出了合理的政策建议,希望以此建议可以促进失地农民更好的适应城市化的生活。 关键词:失地农民 城市化适应 城市化 社会保障 交往认知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1.1 研究背景 现如今,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以建设为目的的大规模土地利用导致大量农用土地被征用,他们无法返回到原来的生活图景中。征地-撤村-上楼-农转居,这是其所遵循的一般路径,由此催生了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失地农民。失地农民既不同于城市农民,也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农民,他们成为了“三无人员”—即种田无地,上班无岗,社保无份,被动的接受城市化的改变,成为“上楼”居民, 他们不仅需要实现户籍身份的转变,更需要完成角色、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的转变,以及适应和融入城市化生活。我们在这些地区不难发现,失地农民在搬入城市社区之后很大程度地保留了农村的生活方式和生活习惯,例如有时会在小区花园里种一些蔬菜。由此可见我们不应只关注城市化的发展进度,失地农民是否能够熟悉、适应并融入城市化的生活,在城市生活中遇到的问题也应是我们研究的重点。 1.1.2 研究意义 促进失地农民城市化适应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失地农民能否完全适应城市化后的生活,不仅会影响失地农民的个人生活和发展,如经济收入的来源或者对社区生活的归属感,而且还会影响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影响我国城市化发展。因此,关注失地农民的社区适应及市民化现状,及时找出市民化的障碍,将困难减缩到最小程度,引导农民顺利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市民,对失地农民自身和国家现代化发展都有一定的影响。 本研究主要想通过经济适应(如经济收入)、社会适应(如生活习惯)、心理适应(如观念认知)三个层面来了解失地农民的城市适应状况,我们将根据调查结果尝试提出一些可行性建议,使得失地农民更好的融入城市生活,推动失地农民更好的适应城市化生活。 1.2 相关文献综述 1.2.1 国外相关研究 国外研究失地农民城市化适应的较少,一方面体现在城市与乡村生活方式的不同。如芝加哥学派研究城市社会的重点之一就是在城市生活方式。罗伯特·帕克和罗伯特·雷德菲尔德曾分析比较城乡两种不同的生活方式形态。罗伯特·帕克提出:“城市有其自身的城市心理,与乡村心理不同。城市心理是偏理性方式的;而乡村心理则是自然主义的,偏幻想主义”【1】。涂尔干通过“机械团结”和“有机团结”对城乡生活方式进行了专门的论述。他认为, 传统农业社区即农村是建立在“机械团结”模式基础上的,人们生活在家庭、村镇这样的群体之中具有很强的同质性,而城市生活方式则相反,是建立在“有机团结”的模式基础上的, 表现为异质性,集体意识同样也被削弱了,但是更加自由。虽然这些研究对从乡村到城市生活环境的急剧转变所带来的适应性问题缺乏应有的探讨,但却为本文提供了一个在比较农村和城市生活方式问题上的重要观察角度【2】。 另一方面是城市化对人的心理和行为影响方面的研究。KAMISASA在一项调查中探讨了农村居民的传统观念、价值观和有关思想的变迁,发现随着该地区投资的增加与智力型居民的迁入,会导致传统居民的文化适应产生同化或变化【3】ALEKSEEVA研究发现,城市化对于人类行为方式以及人与社会环境之间的所产生的相互作用等许多方面都具有一定的影响【4】从这些研究我们可以看出在城市化进程中人们的心理及行为都会发生一系列的变化,但是需要我们

文档评论(0)

喜宝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