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药防治情志.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二)调摄情志 节制法 所调节制法就是调和、节制情感,防止七情过极,达到心理平衡。 《吕氏春秋》说:“欲有情,情有节,圣人修节以止欲,故不过行其情也”。重视精神修养,首先要节制自己的感情才能维护心理的协调平衡。 宠辱不惊、嗔戒 (二)调摄情志 疏泄法 把积聚、抑郁在心中的不良情绪,通过适当的方式宣达、发泄出会,以尽快恢复心理平衡,称之为疏泄法。 直接发泄、疏导宣泄 (二)调摄情志 转移法 转移法又可称移情法。即通过一定的方法和措施改变人的思想焦点,或改变其周围环境,使其与不良刺激因素脱离接触,从而从情感纠葛中解放出来,或转移到另外事物上去。 常用中药治疗 ( 一 )安神药物 滋养安神药物具有滋阴养血、补心安神的作用,主要用于治疗忧虑太过、心神失养或心阴不足、虚火内扰所致的惊悸、健忘、虚烦不寐等病证。此类病证多属于虚证,常用药物有生地黄、知母、麦冬、当归、枣仁、柏子仁、五味子等。 常用中药治疗 ( 二 )开窍药物 情志疾病中由于剧烈的情绪波动,导致气机逆乱,痰浊内生,常运用芳香开窍的药物醒神开窍,用于治疗神昏窍闭等病证。常用的有麝香、冰片、石菖蒲、苏合香等。 * * 中医药防治情志病 要点概括: 1.情志病概念; 2.情志病的病理生理特点; 3.七情致病特点与临床表现; 4.情志病的防治原则; 5.常用的中药治疗; 6.《金匱要略》中治疗情志病的方法。 人在认识周围事物或与他人接触过程中,对任何人、事、物都不是无动于衷,而总是表现出一定的情感,例如:喜爱与厌恶,高兴或悲伤,愉快或忧愁,振奋或恐惧,俗话说“人逢喜事精神爽,雨后青山分外明。”人在高兴的时候,不论做什么事情,都会感到称心如意,精神百倍;而在悲哀之时,会感到一切无望,心灰意冷,认为周围事物都死气沉沉,甚至伤心追泪或绝望,中医历来十分重视情志致病和对疾病的影响,历代医家主张:“善医者,必先医其心,而后医其身。”凡心之病当须用心药治才能见效。 前言 基本概念 始于《礼记》,至元代一直独立使用,并不和用。《说文解字》解 “志”为“意”。 情志是中医学对情绪的特有称谓,也是中医七情学说的核心概念。心理状态密切相关。 情志 基本概念 情志有异,影响脏腑等气机和功能的正常运行,致人生病。 情志致病萌芽于春秋,奠基至两汉,定型于宋金元,深化于明清时期。明名医张仲景于《类经》首列“情志九气”,并首提“情志病”之名。 古代文献中,情志异常疾病命名主要涉及“癫”“狂”“痈”“郁”“惊悸”“脏躁”“梅核气”及“百合”等,而对情志异常疾病的临床症状描述则主要涉及“郑声”“重言”“妄言”“妄闻”“妄见”“健忘”“不欲闻人之声”“心神恍惚”等。而情志为病影响患者身心两面,相比一般疾病更为棘手,非药石可简单调之。 情志病 典型情志病证 情志病包括: ⑴因情志刺激而发的病证,如郁证、癫、狂等; ⑵因情志刺激而诱发的病证,如胸痹、真心痛、眩晕(高血压病)等身心疾病;⑶其他原因所致但具有情志异常表现的病证,如消渴、恶性肿瘤、慢性肝胆疾病等,大都有异常的情志表现,并且其病情也随其情绪变化而有相应的变化。 如现代临床常见的抑郁症、焦虑症等多属于此类范畴 常见情志病 01 02 03 因情志刺激而发的病证,如郁证、癫、狂等 因情志刺激而诱发的病证,如胸痹、真心痛、眩晕(高血压病)等身心疾病; 其他原因所致但具有情志异常表现的病证,如消渴、恶性肿瘤、慢性肝胆疾病等,大都有异常的情志表现。 情志与脏腑 中医学认为情志与人体脏腑关系密切,与人体的生理、病理变化有密切关系。人有复杂多样的心理活动,总结归纳起来可以分为喜、怒、忧、思、悲、恐、惊,即七情。 七情与人体五脏相对应,肝在志为怒,心在志为喜,脾在志为思,肺在志为忧,肾在志为恐。 中医认为不同的情志异常致病时各自影响不同的脏腑,如喜伤心、怒伤肝、思伤脾、悲忧伤肺、惊恐伤肾。 生理病理特点 情志与气血 情志与气 《素问·举痛论篇》云:“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惊则气乱,思则气结”,气机失调是情志致病的本质。 情志与血 血的正常运行,有赖于气的推动作用和固摄作用之间的协调平衡,同时依赖于脏腑功能的协调平衡。 生理病理特点 * 喜 喜为心志,心能表达人的喜悦之情。 心主血,喜悦时人体气血运行加速,面色红润,御寒能力,抗病能力提高,患心脑血管病的可能下降。 心主神明,愉悦时,思维敏捷,想象力丰富,创造力增强。 心开窍于舌,高兴时能口若悬河,滔滔不绝,语言流畅动听等。 心与小肠相表里,故人在高兴时也胃口大开,久则心宽体胖。 喜伤心 “心主喜,喜伤心”,“喜则气缓”。气缓包括

文档评论(0)

swj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