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贏回專注力~             親子天下2012年10月第39期 摘錄 
為何孩子不專心?破解四大迷思
醫療現場~
九月開學月,台灣的復健科和身心科診所,正上演著小學生「注意力不足」評估潮。
前台大醫院兒童心智科主任宋維村,退休後在雲林虎尾的天主教若瑟醫院服務,若現在掛號得等四個月才排得到門診。
二○一一年,健保局一般科別的申報量皆控制在二~三%之間。
唯有復健科(與兒童早療、老人骨科相關)和精神科(與過動門診及憂鬱症相關)的兩個科別成長高達六%,被健保局列為重點查核目標。
反思一:	
教室裡愈來愈多小孩「看起來」像過動,滿街身心科診所掛著「找回專注力」的招牌。
幼稚園小小新鮮人、小一和小三生是九月注意力不足評估潮最大宗的就診族群。
主因是小孩對新環境的適應調整,加上老師和家長的焦慮。
教學現場~
小光(化名)從開放式教學的幼兒園升上小學後,不管是數學課、國語課,他都覺得超無趣,因為老師教的他全會了,所以乾脆站起來「教」不會的同學。
老師的問題還沒講完,小光每次都是全班第一個舉手說「我知道!」不停的打斷上課節奏。
老師把小光的位置調到第一排方便看顧,他卻開始拿橡皮擦丟板擦溝。
小光的聯絡簿永遠是滿江紅,寫滿了老師的「投訴事項」,所有的科任老師都叫小光父母帶他去看醫生,就連體育課老師也不例外。
隨時能上網,連大人都難專注
身為三個小小孩的爸爸,電視主持人聶雲對大環境改變有很深的感觸:
「比方看新聞,除了主播和正在播的新聞標題,螢幕還有上、下、左、右等四條跑馬燈一直跑;外加股票指數跟天氣預報,進廣告還切成小螢幕,很難不眼花撩亂。訊息過多,別說小孩了,就連大人也經常無法專注。」
黑板比不過電玩,上課好無聊
一出生就處於快速變換的聲光環境,現代小孩的大腦習慣了強度高的外界刺激,一進到學校,眼前換成了墨綠一片的黑板跟語氣平淡的老師,刺激強度立即少了三倍。
難怪小朋友常跟老師抱怨:「上課好無聊」。
教育體制要培養孩子的能力,比方偏靜態的「閱讀」能力,刺激程度當然比不上孩子平常在家看的電腦電玩。
學校的活動和學習科目愈來愈多,轉接緩衝的時間不夠,於是孩子們容易在這些關卡出狀況。
在台北市擔任特教老師已三十二年的明湖國小資源班老師劉明麗說:「學校有校內活動,還要配合局裡、部裡的政策推活動,科目單元不斷推陳出新,除了九年一貫課程,另有課程跟議題要顧。以前學校步調慢,孩子分神看窗外的雲也沒關係,但現在我們已經沒辦法等了。」
「不專心」是孩子發出的求救訊號
趕進度、趕活動的節奏下,即便每個老師上過了十幾個小時的專注力研習課程,也沒時間停下來好好處理孩子的問題。
即使家長經常在媒體上讀過不少關於注意力與過動的相關報導,遇上自己孩子每天寫作業寫到十二點,慢吞吞、管不住,還是難免發怒受挫,處理失焦。
大人們忙著處理「表面」的不專注行為,卻忘記深入追究,孩子其實有更迫切的難處需要處理。
不專心像一個煙霧彈,其實是孩子發出的求救訊號,需要大人深入去找「出核心問題。 」
核心問題可能有: 
學習遇到障礙,數學課的四則運算聽不懂。
過敏體質,異位性皮膚炎的部位很癢。
暫時性情緒低落,因為昨晚爸媽大吵一架被嚇到。
肌耐力不足,身體支撐力量差,因此常改變坐姿或趴在桌上。
位置出現問題,隔壁同學很愛找人聊天。
逃避心理作祟,每次寫國字都被媽媽擦掉重寫,乾脆慢慢拖。
追求完美,容易卡在細節上等等。
過動症的孩子在學校生活會遇到三大挑戰: 
第一、學習障礙。根據統計,過動症的孩子有三分之一會合併有學習障礙,聽說讀寫算可能都出現問題。
第二、過動、衝動的特質也容易造成人際困擾,小孩會因經常插話、無法控制言行,而變成班上的討厭鬼。
第三、生活能力差,孩子經常丟三落四,動作不是太快就太慢。
反思二:
「不專心」或是「過動」的孩子,需要大人真心的理解和幫忙。
但大人往往用錯力,弄得師生或是親子關係緊張。
《親子天下》專訪十六位專注力專家,破解最常見的專注力四大迷思,並提出實用對策:
※打擊迷思1???專注非天生,技巧可補強※打擊迷思2???好動非過動,輔導可改善※打擊迷思3???分心不是病,吃藥非必須※打擊迷思4???避免貼標籤,親師需互信
※打擊迷思1   專注非天生,技巧可補強:
專注的「風格」是天生,人人不同,但專注「技巧」可以後天加強,而且可以在家做起。
嬰兒一出生就能追蹤聲音,專心喝奶,這些專注的能力都是跟著感官成長慢慢發展出來。 
松德身心精神科診所醫師林耿立說,家長要理解,專注力跟寶寶的其他能力一樣,也有其發展順序,才能對孩子有合理的期待。
醫學統計:   七~十歲:可專注二十分鐘 十~十二歲:可專注二十五分十二歲以上:可專注三十分。
這也是為什麼孩子從幼兒園升到小一,常常是一個很大的關卡。
「小朋友在幼兒園吃吃喝喝每天都很開心,一到小學整整四十分
                
原创力文档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