骨质疏松性骨折.PPT

骨质疏松性骨折.PPT

此“医疗卫生”领域文档为创作者个人分享资料,不作为权威性指导和指引,仅供参考
  1. 1、本文档共81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L2椎体压缩性骨折 4、开放手术 对有明显神经压迫症状和体征、严重后凸畸形、不适合行微创手术的不稳定椎体骨折,需行截骨矫形手术 术中可采用在椎弓根螺钉周围局部注射骨水泥、骨水泥螺钉、加长和加粗椎弓根钉或适当延长固定节段来增强内固定的稳定性。 L1椎体压缩性骨折 二 髋部骨折 股骨颈骨折 分型:头下型、颈中型、基底型 转子间骨折 分型:Ⅰ型、Ⅱ型、Ⅲ型、Ⅳ型、Ⅴ型 髋部骨折特点 致畸率高、致残率高、病死率高、恢复缓慢; 骨折后第1年内的死亡率高达20%~25%; 存活者中,超过50%的患者会留有不同程度的残疾,丧失生活自理能力;15%~25%的人需要长期看护。 治疗目的是尽快恢复负重功能,减少卧床时间。 股骨颈骨折 股骨颈骨折分型(Pauwels 角 ) 1 型(< 30°) 2 型(30°-50°) 3 型( 50°) 股骨颈骨折分型(按骨折部位) 股骨颈骨折的治疗 推荐尽早手术治疗: 1、闭合或切开复位内固定术 2、人工关节置换术等 3、对于骨折移位不明显的稳定型骨折或合并内科疾病无法耐受手术者,可以酌情采用外固定架或非手术治疗。 选择人工股骨头置换还是人工全髋关节置换,主要根据年龄、全身状况、预期寿命等因素来决定。对高龄、全身情况较差、预期寿命不长者,可考虑行人工股骨头置换,以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满足基本的日常生活要求;否则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 1、三根空心钉内固定 三根空心钉内固定 2、动力髋(DHS)内固定术 3、股方肌带蒂骨瓣移植内固定术 4、人工髋关节置换术 转子间骨折 分型 示意图 分型 转子间骨折的治疗 主要治疗手段手术复位内固定 手术方式:闭合或切开 内固定方式:髓内和髓外 从生物力学角度,髓内固定更具优势。 人工髋关节置换不作为转子间骨折的常规治疗方法,仅当作一种补充手段。 1、PFNA内固定术 (髓内、闭合) 2、髓内钉、重建钉(髓内) 3、锁定钢板内固定术(髓外、切开) 三 桡骨远端骨折 桡骨远端骨折的治疗 治疗目标:恢复平整关节面、掌倾角和尺偏角、桡骨茎突高度及相邻关节面的吻合关系,重建关节的稳定性和恢复腕关节功能 非手术治疗:手法复位、石膏或小夹板外固定 手术治疗:累及关节面的粉碎性骨折、不稳定骨折、手法复位后桡骨短缩超过3 mm、侧位X线片示背侧成角超过10°、关节面台阶超过2 mm、手法复位不满意者 手术方法:经皮撬拨复位克氏针内固定、外固定支架固定、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桡骨远端髓内钉固定等。 1、手法复位小夹板外固定 2、手法复位石膏外固定 3、锁定钢板内固定 4、解剖钢板内固定 5、外固定架固定 骨质疏松性骨折 《骨质疏松性骨折诊疗指南》 2017年版 《中华骨科杂志》2017年37卷1期 出版日期: 2017年3月9日 发布机构: 中华医学会骨科学分会骨质疏松学组 骨质疏松症(Osteoporosis, OP)概念 以骨强度下降、骨折风险增加为特征的骨骼系统疾病。 骨强度反映骨骼的两个主要方面,即骨密度和骨质量。 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两大类 本篇主要针对原发性骨质疏松症 骨质疏松性骨折 为低能量或非暴力骨折 ,指在日常生活中未受到明显外力或受到“通常不会引起骨折外力”而发生的骨折,亦称脆性骨折(fragility fracture)。 “通常不会引起骨折外力”指人体从站立高度或低于站立高度跌倒产生的作用力。 流行病学及其特点 全球每 3 秒钟发生 1 例 约50%的女性和20%的男性在50岁之后会遭遇初次骨质疏松性骨折 50%初次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可能会发生再次骨质疏松性骨折 女性骨质疏松性椎体骨折再骨折风险是未发生椎体骨折的4倍 骨质疏松性骨折可造成疼痛和重度伤残,髋部和椎体发生骨质疏松性骨折可降低患者预期寿命 长期卧床者的致死率可达20%以上、永久性致残率可达50%。 骨质疏松性骨折的特点 ①骨折患者卧床制动后,将发生快速骨丢失,会加重骨质疏松症 ②骨重建异常、骨折愈合过程缓慢,恢复时间长,易发生骨折延迟愈合甚至不愈合 ③再骨折发生的风险高 ④骨折部位骨量低,骨质量差,且多为粉碎性骨折,复位困难,不易达到满意效果 ⑤内固定治疗稳定性差,内固定物易松动、脱出,植骨易被吸收 ⑥多见于老年人群,常有合并症,全身状况差,并发症多,治疗复杂。 常见部位 胸腰段椎体 髋部(股骨近端) 腕部(桡骨远端) 肱骨近端 骨质疏松性骨折的诊断 临床表现:疼痛、肿胀和功能障碍;畸形、骨擦感(音)、反常活动 影像学检查 X线:可确定骨折的部位、类型、移位方向和程度,对骨折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价值。X线片除具有骨折的表现外,还有骨质疏松的表现。 CT:常用于判断骨折的程度和粉碎情况、椎体压缩程度、椎体周壁是否完整、椎管内的压迫情况。 MRI:常用于

文档评论(0)

kch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教师资格证持证人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领域认证该用户于2023年10月08日上传了教师资格证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