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义务工作的发展历程-义工资讯网.pdf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 一 章 香港義務工作的發展歷程 義務工作在西方國家源遠流長,早在二千多年前,便有「利他主義」的 出現。這種出於對別人的關懷和愛心,自願無償的奉獻,有論者認為與聖經 教義有密切關係。因為它主張世人彼此相愛,凡事不可虧欠 1 。也有論者相 信義務工作受西方倫理的「人性尊嚴」、「人人平等」和「一視同仁」觀 念影響,視助人為每個人的正確行為。 中國傳統文化也不乏愛人助人的觀念,孔子一生視「仁」為人生哲 學。他說「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又說「仁者愛人 2 也」 。孔子主張行仁不必好高騖遠,從自身做起,再推己及人。孟子鼓 吹「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3 ,每個人都要有同 情及愛人的心。國父孫中山先生提倡的「博愛」精神,源於墨子的「兼 愛」和孔孟的仁愛思想,也接通法國大革命的「博愛主義」。意指國人 除了小我之外,要關懷大我,要有超越國界、種族、性別與階級的平 等博愛精神 4 。這些正和義務工作背後的精神——無條件付出,分享關 懷,表達愛人的心——同出一轍。 助人助己的義務工作 在過去,一般人對義務工作都抱着「做好事」、「慈善為懷、樂善 好施」、「助人積福」或「施比受更為有福」的意念從事義務工作,解 1. 羅馬書十三 8 2. 孔子,〈論仁〉,《論語》 3. 孟子,《梁惠王》 4. 資料取自第 18 次孫中山、宋慶齡紀念聯席會議開幕禮前民 政事務局局長何志平致辭內容(2006 年 12 月 15 日)。 第一章 香港義務工作的發展歷程 26 決個人或社會問題。也有人認為生活安逸及有空餘時間的人士才有資格 做義工。 義務工作發自個人內心意願,不求回報,表達尊重和關懷別人的 行動。由於經濟、科技、社會結構和意識型態的變遷,人與人之間增加 了疏離感、戒心和過份自我保護的心態,令互信難以建立。義務工作把 人與人串連起來,讓互助互愛的精神得以表達,使人際關係變得融和關 愛,社會更和諧。不少研究顯示,義務工作增強社會資本,鞏固人與人 之間的互信互助。 事實上,人類共存於世上,都有互相依賴的關係,每個人在社會上 肩負着不同的角色和功能。人人平等,每個人都應受到尊重,享有同等 的尊嚴和權利;人要關心別人和社會,參與社會事務和改進社會,這些 價值信念已逐漸為世人接受。義務工作讓市民參與解決社會問題,提供 大量人力資源,包括知識、技能和經驗,加強社會服務的供應,協助非 牟利機構的管治領導和服務發展,滿足社會新增的需求,對促進社會發 展產生積極的作用。有社會學論者認為義務工作如同受薪工作,是一種 具有生產力和經濟價值的活動,不應只被視為消費或閒暇活動。 對義工來說,義務工作已不單是以往單向式的無償付出。「助人助 己」是現今義工的深切體會。在服務的過程中,義工不單享受到從受眾 回饋的滿足感;還藉此豐富個人生活體驗,擴闊視野;學習到新知識和 技能,增強自信,提升自我價值和形象。義工來自各行各業、不同階層 香港義務工作的發展歷程 27 和年齡群組,透過義工服務各有不同的獲益和意義。青少年從義工服務 裏,可以培養對別人的關懷,對社會的承擔及歸屬感。而不少社會資深 及專業人士,則視義務工作為發揮所長、貢獻社會、自我實現的出路。 義務工作的兩個層面 義務工作有兩個層面:有組織性的和

文档评论(0)

xiaozu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