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语文阅读第一课时教学现状及对策.doc

浅谈小学语文阅读第一课时教学现状及对策.doc

  1. 1、本文档共14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浅谈小学语文阅读第一课时教学现状及对策 2011年3月,我校进行了关于小学语文第一课时教学的研讨观摩活动,主要对“阅读课第一课时如何上得有效”的问题进行了研讨。学校教务处要求所有语文教师都要精心设计并上好阅读课第一课时。纵观本次活动中一至六年级共25节阅读课,发现第一课时教学现状着实令人堪忧。 现状之一:八股式教学 不同年级不同课文的第一课时几乎都采用“揭示课题→自由读文→集中识字、写字→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研读课文第一段(或分段写段意)”的固定教学模式。这种用一把钥匙打开千把锁的教课套路,使语文教学幼稚化,简单化,程式化,僵死化,使语文课变得枯燥无味,学生收效甚微。 现状之二:越位式教学 有些语文教师对于学段教学目标把握不准确,有些老师缺乏明确的课时观,没按“季节”规律与课时目标“种好自己的责任田”。于是,有的老师在课堂上要求一年级学生用简练的语言概括文章主要内容;有的老师第一课时包办了第二课时的教学任务:学生不能充分读书,只读一、二遍课文,有时甚至一遍不读即去理解、感悟文本,探究文章内涵、品味语言文字,学习遣词造句,结果是走马观花,学生书读不正确、读不流畅,生字、词语没记住、不会写、不理解,也就无法深入文本,理解课文,更无法品评文字,体会情感。 现状之三:无主题式教学 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上,一会儿是识字,一会儿是资料展示,一会儿又是无明确目标要求的朗读,只求广度,不求深度,面面俱到,主题不突出,严重削弱了课堂教学实效。 现状之四:赶时髦式教学 有些语文教师为了给观课老师留下好印象,太强调新颖,追求前卫,太注意形式,盲目跟风,全盘否定传统的教学方法,该讲解时不讲解,该训练时不训练,赶时髦、走形式、摆花架子。这样上第一课时,表面上是热闹好看,但实际上是没有实效的。 第一课时在整篇课文的教学中有着奠基的作用。它是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接受熏陶的第一步,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整体感知课文的关键点,也是对学生进行读写训练、提高语文素养的起始点。可以这样说,没有第一课时的扎实教学,就没有第二课时的精彩纷呈。笔者将针对教学实践中普遍存在的“语文第一课时”现象如何突围,以提高第一课时教学的有效性,浅谈一孔之见。 一、紧扣学段目标的教学模式:“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八股式教学”模式无异于“削足适履,杀头便冠”,令学生学习语文感到枯燥乏味,收效甚微。“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语文教师应紧扣各学段的教学目标,灵活地采用各学段语文第一课时的基本模式,即用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不同对象不同法,不同文体不同法,不同文章不同法。 低年级:第一步,创设情境,激活情趣。第二步,放手试读,整体把握,初步认读生字词。(认读生字,要注意“字不离词”,应在试读的基础上进行)第三步,反复朗读课文,确保读得正确、连贯。质疑问难。第四步,巩固强化本课生字的认读。第五步,识写结合,描红抄写(一部分)由于低年级学生阅读教学的重点在于识字学词,因此第一课时的安排侧重生字的识写,并留出足够的写字时间,让孩子在堂上写字,以便教师指导、纠正学生不正确的握笔姿势和坐姿。 中年级:第一步,情境导入,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第二步,再读课文,理解字词,指导难字书写。第三步,三读课文,读顺读熟适当读好。第四步,默读课文,理清脉络,概括内容。第五步,质疑问难。课标提出:二年级下学期就要培养学生默读的习惯,到三年级下学期就开始根据课文的特点学会初步概括课文主要意思。因此,中年级的第一课时应该有这些环节的安排,而写字仅需要指导典型的、难写的字。 高年级:第一步,情境导入,对题质疑。第二步,初读感知,检查预习。第三步,再读课文,概括主要内容。第四步,弄清文章的结构。第五步,默读课文,对文质疑 二、教师明确的课时观:“种好自己的责任田” 一些语文课,从课的起点上看——学生对文本一无所知,应该是不折不扣的第一课时;可从课的终点看——学生对文本已有较为全面、深入的理解,又无疑是第二课时。再仔细琢磨,觉得既不是第一课时——因为我们没有看到学生识字学词,读通文本的教学环节;又不是第二课时——因为第二课时的教学不可能建立在学生对文本的“零”的起点上。导致这种不正常现象的深层原因,是语文教师缺乏明确的课时观,没按“季节”规律与课时目标“种好自己的责任田”。因此,语文教师明确了课时观,才能把第一课时这块“田”种好,还原语文第一课时的本真,真正让学生学有所获、学有所得。 崔峦老师曾总结过:一般地说(注意:只是“一般“,不能涵盖全部),第一课时有以下几项任务:1、初读课文,认读生字,初步了解生词的意思,能把课文读正确;2、自读课文,画、批、注,大体了解课文内容,并透过语句,初步感受课文的事、情、理;3、再读课文,交流自己的阅读感受,提出不懂的问题(要注意引导提出语言方面的问题);4、读课文,在个人准备、小组议论的基础上,通过全班

文档评论(0)

153****9595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