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油气藏解剖主要内容和方法.ppt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油气藏特征 油藏1 构造位置   井区/油田   层位   层组   小层   储层岩性   储层沉积微相   储层厚度   储层孔隙类型   储层孔隙度(%)   储层渗透率(mD)   地层水类型与矿化度   油层厚度   油层孔隙度   油层渗透率   油类型和来源   油密度   油粘度   气类型和来源   气层厚度   气层孔隙度   气层渗透率   盖层层位   盖层岩性   盖层厚度   圈闭类型   封堵条件   圈闭面积   圈闭高度   油气藏高度   油藏饱和度   油气藏压力   油气藏温度   油源岩   气源岩   生排烃期   圈闭形成期   运移通道   成藏期   油气藏解剖要素表 二、油气藏形成过程(成藏史) 埋藏史(热史) 烃源岩演化 构造演化史 成藏史 三、研究实例 完 第10章 油气藏解剖主要内容和方法 一、油气藏静态要素 二、油气藏形成过程(成藏史) 油气藏解剖的主要内容 三、研究实例 一、油气藏静态要素 1、源岩及其特征 2、储层特征 (一)生储盖及其组合特征 3、盖层特征 4、生储盖组合 (一)发育层位(组、段、亚段) (二)源岩岩性(泥岩、碳酸盐岩、其它) (三)厚度 单井厚度 发育特点(烃源岩比例) 厚度分布图) (四)源岩地球化学特征 丰度(TOC、“A”、S1+S2等) 类型 (热解、元素、同位素、生标物等) 成熟度(热解、Ro) 1、源岩及其特征 营城组单井暗色泥岩厚度分布 长岭断陷K1yc烃源岩厚度图 2、储层特征 岩性 沉积相(亚相)类型 单砂体分布和砂层组 物性(孔隙度、渗透率、缝洞、裂缝) 厚度 多斑玄武岩 正交 4×8 一区 1943井 1446.25m 斑状流纹岩 正交 4×6.5 八区 805井 2914.35m 火山岩 玄武岩, 风南3井,4131.5m 流纹岩,石013井,4388m 砂质砾岩 单偏光 2.5×5 百101 P2x 2642m 中砾岩,玛东1井,4415m 砂砾岩 中砾岩 砂砾岩,克75井,2518m 阜10,3794.32m,T1j,砂质砾岩,浊沸石溶蚀 储层岩石类型多样 北康盆地沉积特征 耿19长21测井解释成果图 长 21 试 油 21.85t/d 单砂体分布 长6段不同微相储层物性统计表 微相类型 孔隙度 % 渗透率 ×103mm2 最大 最小 一般 平均 最大 最小 一般 平均 水下分流河道 16.3 5.2 10.3~13.3 11.9 3.55 0.02 0.61~1.48 1.16 三角洲平原分流河道 12.6 8.2 9.3~11.9 10.51 1.46 0.016 0.48~1.19 0.8 天然堤 12.22 9.11 9.15~12.2 10.4 0.948 0.07 0.55~0.63 0.5 水下分流间 12.7 2.5 9.4~11.34 10.8 1.37 0.035 0.13~1.218 0.87 不同沉积相类型的物性特征 压实作用:在压实过程中,随着沉积物的被压缩,孔隙度不断降低。 胶结作用:通过生成自生矿物充填粒间孔隙从而引起孔隙空间的减缩、喉道被堵塞,使孔隙度下降。 重结晶作用:常使砂岩的胶结物形成特征的连晶胶结,使孔隙大大降低,而粘土矿物重结晶后可形成晶间孔。 溶解作用:产生大量的次生孔隙,提高了砂岩的孔隙性,增强了渗流能力。 成岩作用对孔隙发育的影响 原 始 孔 隙 度 压实阶段 胶结作用 溶解作用 35% 17.5 7.6 1.14 孔隙演化曲线 3、盖层特征 (1)盖层岩性 (泥岩、致密灰岩、膏盐、致密砂岩 (2)厚度(单层、组段) (3)分布范围和稳定性 (4)盖层类型(局部盖层、区域盖层)(直接盖层、间接盖层) Asy019井(左)、Aksha208井(右)下白垩统下尼欧克组盖层厚度分布图 4、生储盖组合 空间组合关系 生储盖组合划分 上部组合 盖层:伊敏组泥岩,100-200m 储层:伊敏组、大二段 中部组合 盖层:大磨拐河组泥岩,400-800m 储层:南屯组、铜钵庙组 下部组合 盖层:南屯组组泥岩,200-700m 储层:兴安岭群、基岩风化壳 发育三套储盖组合,中、下部组合含油性较好 1 油层 烃源层 储集层 盖层 生储盖组合 上部组合 中部组合 下部组合 海拉尔盆地生储盖组合柱状图 中、下部组合是勘探重点 (1)断层封堵 (2)岩性封堵条件 (3)物性封堵 (4)沥青封堵 (二)圈闭形成条件和控制因素 2、圈闭特

文档评论(0)

a13355589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