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师大远程教育学院把握高中新课标 创新教学研究.pptx

陕师大远程教育学院把握高中新课标 创新教学研究.pptx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把握高中新课标,创新教学研究 焦铸 男,1990年7月生,黑龙江双鸭山人。陕西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历史学学士,学科教学(历史)硕士。 现为陕西西安高新区第一中学高中部历史教师。研究方向为中学历史学科教学的理论与实践等。 近年来先后参与市级课题研究,先后获得黑龙江大庆市赛教二等奖、“中国高中六校联盟”赛教活动“最佳教学能手”称号等。 专家简介 Expert introduction 01 新课标对教学研究的指向性 核心素养的三个维度 核心素养的五个方面 正确价值观 必备品格 关键能力 唯物史观 时空观念 史料实证 历史解释 家国情怀 一、新课标对教学研究的理论导向 “核心素养三个维度与核心素养五个方面的关系,是核心素养的综述与分述之关系,核心素养的三个维度是高中学生学习历史课程后所形成的、具有历史学科特征的关键成就;核心素养的五个方面是对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凝练,是培养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方法、途径、目标的具体化和细化。通过核心素养五个方面的培养,最后形成正确价值观念、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 ——朱汉国 一、新课标对教学研究的理论导向 根本任务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指导思想 “以马克思列宁主义……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发展素质教育,推进教育公平,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统领课程改革,着力提升课程的思想性、科学性、时代性、系统性、指导性” 一、新课标对教学研究的理论导向 立德树人 必备基础知识 唯物史观 时空观念 史料实证 历史解释 家国情怀 思想性 科学性 时代性 系统性 指导性 正确价值观念 必备品格 关键能力 一、新课标对教学研究的理论导向 人才观的转变:培养解决问题的人 课程观的转变:综合的跨学科的学习 教材观的转变:打开观察世界的窗口 知识观的转变:意义在于运用与拓展 ——叶小兵 基于核心素养培养的教育观念 一、新课标对教学研究的理论导向 02 历史教学的思想性与指导性 思想性 在具体知识学习基础上,进行抽象分析,形成分析和认识同类知识和问题的思想理论,进而建构分析模型。 二、历史教学的思想性与指导性 指导性 第一阶段,个别知识——一般知识 第二阶段,一般知识——其他相似的个别知识 个别知识 一般知识 分析模型 个别知识 (2007·广东·20)朱熹说:“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遂尽夺藩镇之权。兵也收了,财也收了,赏罚刑政,一切收了。”这段话说明宋朝( A ) A.中央集权得到进一步加强 B.地方政府进一步收回财权 C.政治和理学思想紧密结合 D.藩镇割据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 二、历史教学的思想性与指导性 案例1: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本朝鉴五代藩镇之弊……州郡遂日就困弱。靖康之祸,虏骑所过,莫不溃败。” “本朝祖宗积累之深,无意外仓卒之变。惟无意外之变,所以都不为意外之防。今枢密院号为典兵,仓卒之际,要得一马使也没讨处!今枢密要发兵,须用去御前画旨下殿前司,然后可发。若有紧急事变,如何待得许多节次?” ——朱熹《朱子语类》卷一二八 二、历史教学的思想性与指导性 案例1: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防弊之正,为立国之法” 教材表述1 “北宋加强中央集权的措施,逐渐导致官僚机构膨胀和军队不断扩充,到北宋中期,各级官员人数比实际需要的多出两倍以上,有时三五个人担任同一官职。官僚相互推卸责任,大多不干实事,行政效率低下……这就形成了冗官、冗兵、冗费的局面为北宋埋下了积贫积弱的祸根。” ——人教版必修一《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 二、历史教学的思想性与指导性 案例1: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教材表述2 “自汉代以来,通过打击诸侯王势力、削弱武将军权、分割地方官权力,中央集权日益加强。到宋代以后,中央在地方分权的斗争中已处于绝对上风,政治制度上体现出新的特点——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变得突出起来。” ——岳麓版必修一《专制集权的不断加强》 二、历史教学的思想性与指导性 案例1: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二、历史教学的思想性与指导性 汉:郡国并行制 “患吴、会稽轻悍,无壮王以填之”;“齐伪诈多变,反复之国,南边楚,不为假王以镇之,其势不定。” ——《史记》 唐:节度使 宋:知州(州县级);帅司、宪司、仓司、漕司(路级) 元:行中书省 案例1: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二、历史教学的思想性与指导性 明清:三司分立——总督、巡抚 (2016·全国Ⅰ·27)明初废行省,地方分设三司,分别掌管一地民政与财政、司法、军事,直属六部。明中叶以后,皇帝临时派遣的巡抚逐渐演变为三司之上的地方最高行政长官。这一变化有助于( B ) A.扩大地方行政权力 B.提高地方行政效率 C.削弱六部的权限 D.缓解中央与地方的对立 案例1:中央与地方的关系 中央集

文档评论(0)

a13355589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