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青海蒙古族敖包祭祀仪式 毕业论文.docVIP

浅谈青海蒙古族敖包祭祀仪式 毕业论文.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浅谈青海蒙古族敖包祭祀仪式 PAGE 0 PAGE 1 青海民族大学 辅 修 学 位 论 文 论文题目: 浅谈青海蒙古族敖包祭祀仪式 学生姓名: 学号: 指导教师: 职称: 教 授 院 系: 政治学院 专业班级:08政治与行政专业(主修)09文学文秘专业(辅修) 二○ 一二 年 四 月 五 日 浅谈青海蒙古族敖包祭祀仪式 内容摘要:蒙古族的敖包祭祀仪式源远流长,从氏族社会延传至今,它是遍布蒙古族分布地区的一项重要的祭祀活动,是蒙古族信仰习俗的主要一环。敖包祭祀源于祖先祭祀,是古老的萨满教“万物有灵论”观念的具体表现形式,随着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变迁以及藏传佛教在蒙古地区的传入,敖包祭祀被赋予了更多的功能与文化内涵。蒙古人所经历的社会生活变迁与敖包祭祀变迁是息息相关的。敖包祭祀作为一种文化符号在不断的反映着每一时期蒙古族的文化特征。 关键词:青海 蒙古族 敖包祭祀 一、青海蒙古族简介 蒙古族是我国少数民族之一。约在13世纪20年代进入青海。主要分布在海西州的德令哈、格尔木市和都兰、乌兰县,黄南州的河南蒙古族自治县,海北州的祁连县、海晏县和门源县,以及西宁市、海南州、海东地区、大通县和部分地区;民族自治地方有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和河南蒙古族自治县。青海蒙古语属蒙古语卫拉特方言,同以正蓝旗为代表的察哈尔语音为标准的蒙古语相比较基本一致。但也有自己的特点;文字使用“胡图木”蒙古文,即同内蒙古、黑龙江、吉林、辽宁等省区的蒙古族使用同一文字。青海蒙古族学习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情况可分为以下四种类型:“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聚居的3万多蒙古族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一直全面学习使用本民族语言文字,完全保留着传统的蒙古语言文字;海北藏族自治州聚居的1.5万多蒙古族基本操持蒙古语言,兼通藏汉语文,不使用蒙古文字;河南蒙古族自治县聚居的2.8万蒙古族因历史原因和环境影响,转用藏族语言文字已有近200年的历史,该地区会讲蒙古语言的约有500人,能听懂的约2000人;大通、乐都等农业区聚住的1.5万多蒙古族早已使用汉语文。因为这部分蒙古族进入青海时间最早,在农业区同汉族杂居时间长,所以失去本民族语言文字和风俗习惯的时间也很长”齐·布仁巴雅尔《青海蒙古族概况》综合性资料辞书。青海蒙古族主要从事畜牧业生产,逐水草而牧,经营绵羊、山羊、马、牦牛、骆驼等,居住园型毡帐“蒙古包”以及黑色牛毛毡帐篷,冬暖夏凉,便于移动和抵御烈日风寒;部分在小块农业区和东部农业区从事农业生产,居住庄廓院式的土木结构房屋。其服饰由于长期与藏、汉族交错居住,因而形成既不同于藏族而又有别于内蒙古蒙古族的特点。男女冬季均穿“德吾日”(长皮袍),多用绒布做衣面,夏秋季则穿“拉吾谢格”(夹袍),节日或做客穿“吾齐”,是羔皮长袍,以绸缎或平绒做面,镶水獭皮边或彩色氆氇镶边。从事畜牧生产的蒙古族,以牛羊肉、乳制品为主要食物;从事农业生产的则以粮食、蔬菜为主要食物。饮茶是蒙古族群众必不可少的生活习惯。青海蒙古族能歌善舞,豪爽好客,喜摔跤、赛马;信仰佛教,普遍崇奉藏传佛教格鲁派,“自17世纪上半叶,黄教(格鲁派)成为蒙古全民信奉的宗教,其势力已经从俺答汗控制的蒙古右翼(土默特、鄂尔多斯部)地区深入到漠南、漠北和漠西等广大蒙古地区” 齐·布仁巴雅尔《青海蒙古族概况》综合性资料辞书 宝贵贞《近现代蒙古族宗教信仰的演变》 二、蒙古族“敖包”的形状和起源 “敖包”是蒙古语音译,汉语意思是“堆子”,用土、石块堆成,是蒙古族祭祀天地、祖先或英雄人物的祭坛。在茫茫的草原上,只要有蒙古族聚居的地方,就有筑于草原的山顶或丘陵之上,在圆坛上面堆积石头为台,台基上重叠作圆锥体,高约十余丈的人工堆积而成的石堆。分为单独敖包和群体敖包,单独敖包就是在山顶的最高点只有一个独立的石堆,单个敖包的形状大致可分为两种:具有多层台阶的祭坛式敖包和无台阶呈圆包状敖包。而群体敖包就是在山梁上有大大小小的很多石堆或土堆,敖包还有男敖包和女敖包之分;群体敖包最少要有三个,这与蒙古族信仰佛教有极大的关系,通常还有七个、九个、十三个等敖包群,亦有二十八个或上百个敖包组成的敖包群。位置及布局多呈主敖包位于中心点,其余敖包以主敖包为中心排列成单行或十字形顺序,形成一种深具象征含义的敖包群图式。敖包是一个时空坐标,也是草原文化体系中一个标志性的文化现象。 ? 关于敖包的起源有以下几

文档评论(0)

yurixiang1314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