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本文档共5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第四章各类食物的营养价值 食物营养价值的评定及意义 各类食物的营养价值 谷类 豆类及其制品 蔬菜与水果类 畜禽鱼类 奶及奶制品 蛋类 食品营养价值的影响因素 食品营养价值的评定 营养素的种类及含量 分析食品中含有的营养素种类和含量→越接近人体需要→食品营养价值越高 营养素质量 :营养素可被人体消化吸收和利用的程度 食品营养价值的评价指标 营养质量指数(index of nutrition quality, INQ):营养素密度与能量密度之比。 某营养素含量 / 该营养素的供给量 INQ = 食物产生的能量 / 能量供给量标准 INQ=1, 营养素与能量含量达到平衡 INQ>1, 营养素供给量高于能量供给量,营养价值高 INQ<1, 营养素供给量少于能量供给量 营养素的生物利用率:指营养素实际被机体吸收利用的情况。 机体对营养素的吸收利用,依赖于食品提供的营养素总量及可吸收程度,并与机体的机能状态有关。 食物的消化率 食物中营养素的存在形式: 如血红素铁比无机铁易吸收 食品组成: Vc 促进铁的吸收,而磷酸盐、草酸盐、植酸盐等可与铁结合,降低铁吸收 生理因素 食品加工: 食物酸碱理论?? 酸性食品与碱性食品: 酸性食品:凡食物中含S、P、Cl 等元素的总量较高,经体内代谢最终产生的灰份呈酸性的食品。含Pro、脂肪和碳水物高的食物,成酸元素较多。 碱性食品:凡食物中K、Na、Ca、Mg 等元素含量较多,经体内代谢最后产生的灰份呈碱性的食物。常见的蔬菜、水果、豆类、牛奶。 食用油、黄油、食糖、淀粉等不含上述成酸成碱元素,体内代谢后呈中性反应。 平衡膳食 平衡膳食:指膳食中所含营养素不仅种类齐全、数量充足,且配比适宜,既能满足机体生理需要,又可避免因膳食构成的营养素比例不当,甚至某种营养素缺乏或过剩所引起的营养失调。 评价食品营养价值的意义 全面了解各种食品的天然组成成分 了解食物中营养素、非营养素和抗营养因素等→找出主要食品的营养缺陷→解决抗营养问题→充分利用食物资源。 了解加工烹饪中食品营养素的变化和损失 采取有效措施保存食品中营养素的, 提高营养 指导人们科学选购食品和合理配置营养平衡膳食 达到增进健康、增强体质、预防疾病 第二节 各类食品的营养价值 谷类 豆类及其制品 蔬菜与水果类 畜禽鱼类 奶及奶制品 蛋类 1. 谷类 谷类的营养成分 蛋白质:含量在6%-9%,Lye,Phe偏低 碳水化合物:淀粉为主 脂肪:量少,存在于胚和糊粉层 矿物质:分布于谷皮和糊粉层 维生素:分布于糊粉层和胚 谷类的结构 谷皮:由纤维素、半纤维素等组成,灰分含量高。 糊粉层:含较高的磷和丰富的B族维生素和矿物质。 胚乳:占谷粒85%左右,含大量的淀粉和一定量的蛋白质。 胚芽:富含脂肪、蛋白质、无机盐、维生素。 谷类食品的营养价值: (1)含有各种营养素,但含量差别大 (2)碳水化合物含量最多,以淀粉为主 (3)蛋白质含量低,且生物利用率低 (4)脂肪质量较好,但含量低 (5)含有膳食纤维和植酸,影响矿物质吸收利用。 (6)B族维生素营养价值高,但易受烹调加工影响 2. 豆类及其制品 豆类的分类: 高蛋白豆类:高蛋白(35~40%)、中等脂肪少量碳水化合物的豆类,主要是大豆。 高碳水化合物豆类:中等量蛋白质(20%~30%)、少量脂肪的豆类,如蚕豆、豌豆、绿豆、赤豆等。 大豆的营养价值: 蛋白质较高约40%,AA组成与动物性蛋白质相似,属优质蛋白,第一限制AA为蛋氨酸 碳水化合物约25~30%,其中 50%为可利用的可溶性糖(阿拉伯糖、半乳聚糖和蔗糖)和淀粉; 50%为人体不能消化的棉籽糖、水苏糖等大豆低聚糖 脂肪约18%,不饱和脂肪酸占85%,亚油酸50%,还有丰富的磷脂 大豆富含无机盐等,Ca、P、K 较大多数植物食品高,还含有微量元素Fe、Zn、Mn 等; 维生素 B1 较多,并有B2、PP、VE 等。 大豆中的抗营养因素 蛋白酶抑制剂(protease inhibitor,PI):存在于大豆、花生、油菜子中能抑制胰蛋白酶、糜蛋白酶、胃蛋白酶等13种蛋白酶活性的物质统称。 豆腥味 :大豆中的脂肪氧化酶是产生豆腥味和其他异味主要的酶类。 胀气因子:大豆中的水苏糖和棉籽糖在人体肠道内微生物作用下产气。 植酸 :大豆中的植酸可与锌、钙、镁、铁等螯合影响吸收。在pH4.5~5.5可得到含植酸很少的大豆蛋白。 植物红细胞凝集素 :能凝集人和动物红细胞的一种蛋白质。 豆制品的营养价值 豆制品:以大豆等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