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电影史考研重点整理.pptVIP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小津安二郎 日本首屈一指的电影艺术大师,一生共导演影片54部。所描写的都是家庭里发生的一些生活琐事以及家人之间的亲情与恩怨、烦恼与快乐,所追求的是以日本传统的审美方式来审视日常状态下的普通人,极具东方魅力。 影片通常节奏缓慢,手法平实,摄影机位固定不动,不使用移拍、摇拍技术,尽量不拍人物侧面,讲究画面的平衡对比。 主要作品有:《生来第一次看到》(1932)、《浮草物语》(1934)、《独生子》(1936)《户田家的兄妹》(1942)、《风中的母鸡》(1948)、《晚春》(1949)、 《麦秋》(1951) 、 《茶泡饭的滋味》(1952)、《东京物语》(1953)、《早春》(1956)、《彼岸花》(1958)、 《浮草》(1959)、 《秋日和》(1960)、《秋刀鱼之味》(1962)。 北野武 打破了传统的电影创作模式,以完全不受拘束的态度、凭借自己的感觉来确定创作模式,采用即兴式的摄影,角色多采用业余演员。 对于其崇尚的暴力场面,追求突兀、简洁化的冲击力和令人震撼的血腥场面。 主要作品有:《小心恶警》(1989)、《3比4X月》(1990)、《那个夏天,宁静的海》(1991)、《小奏鸣曲》(1993)、《坏孩子的天空》(1996)、《花火》(1997,威尼斯金狮奖)《菊次郎的夏天》(1999)、《大佬》(2000)、《玩偶》(2002)、《座头市》(2003,威尼斯最佳导演)。 岩井俊二 在读书时即开始拍摄实验性影像作品,毕业后从事短片和MTV的创作,1995年导演的处女长片《情书》令其一举成名。 其它主要作品还有: 1993:《烟花》 1996:《燕尾蝶》 1996:《梦旅人》 1998:《四月物语》 2001:《关于莉莉周的一切》 知识回顾Knowledge Review 南北二谢:谢晋、谢铁骊 新中国第一位女导演王苹,被誉为“新中国的一缕温柔”。代表作品《柳堡的故事》、《江山多娇》、《永不消逝的电波》、《霓虹灯下的哨兵》。 十七年电影的特点: 1、注重人物形象塑造: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 2、具有鲜明的现实性与时代感:革命历史题材 3、造就一批具有特色的艺术家 4、继承我国优秀民族文艺传统,在句式上进行多样探索。 十七年电影的缺陷: 1、电影直接为政治服务 2、没有深入挖掘人物内心世界 3、很少借鉴国外电影的艺术成就 4、对电影本体的研究基本没有展开 PS:注意问题可能结合具体作品分析,熟悉作品 第五章 “文革”时期的中国电影 1966 《纪要》发表;“文艺黑线专政”;对十七年电影全盘否定 运用京剧传统艺术形式表现现代生活,塑造英雄人物 “左”的教条和模式 样板戏电影的摄制“经验”(真题) a.主要任务:塑造高大完美的无产阶级英雄人物 b.电影语言:敌远我近,敌暗我明,敌小我大,敌俯我仰,敌寒我暖, 分镜头艺术规律被机械比例和强行规定代替 c.狠批导演中心制 文革时期故事片的创作情况(可能考) 1966-1973:0故事片 1973-1976:76部故事片 “三突出”,脱离生活,缺乏时代气息,追求“高大全”,公式化、概念化、雷同化,“以阶级斗争为纲” 1974以后较优秀影片:《创业》《海霞》《闪闪的红星》《难忘的战斗》等(与四人帮斗争结果) 四人帮“反走资派”电影:《春苗》(具有相当艺术性但为政治内容服务)《决裂》《欢腾的小凉河》《反击》《盛大的节日》等 树立革命样板的政治要求,斗争哲学衍生的叙事模式,三突出理论主导的表现原则和影片整体呈现出“矫饰美学”的风格,成为“文革”电影的标志。 卷入尖锐、复杂的政治斗争 三突出原则:在所有人物中突出正面人物,在正面人物中突出英雄人物,在英雄人物中突出中心人物。 八部样板戏:《红灯记》、《沙家浜》、《智取威虎山》、《奇袭白虎团》、《海港》、《红色娘子军》、《白毛女》、《龙江颂》。 “三战”:《地道战》、《地雷战》、《南征北战》 好的影片:《创业》、《海霞》、《闪闪的红星》 第六章 “新时期”中国电影 恢复时期(1976-1978) 与政治形势紧紧相关;未能彻底摆脱文革电影的影响;徘 徊状态,未有明显突破 1979之后 1.解放思想方针;转折、创新;文艺界解放 2.电影巨大变化:五个方面P144 3.新时期头十年(1976-1986)五代导演同时活跃 4.新时期四个阶段:形式技巧的创新(1979-1980)、纪 实美学的追求(1981-1983)、影像美学的崛起(1983- 1986)、多元化的探索(1987-1988) 第三代导演 新时期的新成就 P152-172 汤晓丹《南昌起义》(1981) 历史真实与艺术虚构的统一,文献价值与艺术价值的统一 成荫《西安事变》 1.真实美学理想的体现 2.驾驭错综复杂、浩瀚历史事件

文档评论(0)

xfnzn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