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贫困与反贫困:心理学的研究
吴胜涛/ 张建新
【专题名称】 心理学【专 题 号】B4【复印期号】2008年04期【原文出处】《 心理科学进展》(京)2007年6期第987~992页【英文标题】Poverty and Anti-poverty: Psychologic Approaches ?? Wu Shengtao 1,2 Zhang Jianxin 1 ?? (1 lnstitute of Psychology ChineseAcademyofSciences, Beijing 100101, China) ?? (2 Graduate University of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Beijing 100049, China)【作者简介】吴胜涛,张建新,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北京 100101 ????张建新,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 100049
【内容提要】
局部繁荣下的贫困问题已成为当今世界面临的最大挑战,理解贫困以及与贫困有关的心理模型和决策过程、并促进人类的幸福与公正,是心理学家的一项重要使命。文章旨在阐明心理学在理解贫困和减贫工作中的角色,并对贫困心理学的研究思路、贫困归因的测量方法及其影响因素作一介绍。最后,在总结成就与问题的基础上,建议未来的贫困心理学应对特殊的目标群体做更多关注,并发展更可靠的测量方法,挖掘更多影响贫困心理的人格、社会因素。Poverty amid plenty is the worlds greatest challenge, so an important mission of psychologists is to understand poverty with corresponding mental models and decision-making, and to improve happiness and justice of human beings. The present article illuminated the role of psychology in understanding and addressing poverty, and introduced approaches of poverty psychology, including research design, measurement and other relevant factors. The authors also suggested that, special target groups, more reliable measurement and sociogenic and personalistic factors should be concerned in the future directions of poverty psychology, based on a summary of achievements and existing problems.
【关 键 词】 贫困/ 心理学/ 归因/ 人格/ 测量poverty/ psychology/ attribution/ personality/ measurement.
????分类号 B849????1 引言????1.1 心理学视野下的贫困问题????目前全球仍有19.4%的人(10.15亿)每天生活开支不足1美元,更有50%的人(26.14亿)生活在国际贫困线(每天生活不足2美元)以下[1],经济局部繁荣下的贫困问题是当今世界面临的最大挑战,它极大地妨碍了个体的幸福和社会的公正[2]。众多研究表明,穷人的主观幸福感比普通人要低[3];中国的调查也显示,分别有54.6%和66.4%的城镇和居民认为,贫穷是其感到不幸福的主要原因[4]。因此,如何理解贫困以及与贫困有关的心理模型和决策过程,并促进人类的幸福与公正,便成了心理学家的一项重要使命。????美国心理学会2000年通过的《关于贫困与社会经济地位的决议》指出,“心理学家应当尊重所有人的权利、尊严和价值……心理学家作为研究者、服务者、教育者以及政策的倡导者,有责任去更好地理解贫困的原因及其对健康和心理健康的影响,从而帮助预防和减少贫困的蔓延”,并“对那些维护和容忍贫穷和社会不公政策的人和集体以及他们对穷人的偏见和消极态度,要做更多的研究”[5]。????心理学在贫困领域最具开创性的工作,是Feagin在1969~1972年间对贫困归因进行的研究。他针对战后经济繁荣之下的“另类美国(即美国的贫困)”问题以及美国在福利改革面前的矛盾与彷徨,在全美展开了贫困归因及其与
文档评论(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