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站大量收购独家精品文档,联系QQ:2885784924

《说文解字》牡当为壮齿辨.doc

  1. 1、本文档共15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網站論文 鏈接:/SrcShow.asp?Src_ID=2086 PAGE 收稿日期:2013年7月21日 發佈日期:2013年7月22日 頁碼: PAGE 14/ NUMPAGES 14 《说文解字》“牡齿”当为“壮齿”辨 陈才 上海博物馆敏求图书馆 【内容提要】今本《说文解字·牙部》训“牙”为“牡齿”,清人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将“牡齿”改为“壮齿”,“《说文》四大家”中的其他三家亦持此说。其后的《说文》学者或同意,或反对,论争不休,莫衷一是,至今仍无定论。而通过对现存汉代典籍中用语习惯的考察,我们可以知道段玉裁的改动是正确的。“壮齿”讹作“牡齿”,是因壮、牡二字在汉唐时期的俗字写法相同所致。 【关 键 词】《说文解字》;牙;牡齿;壮齿;俗字 东汉许慎《说文解字·牙部》:“牙,牡齿也,象上下相错之形。凡牙之属,皆从牙。,古文牙。” (汉)许慎:《说文解字》(影清陈昌治本),湖南:岳麓书社,2006年,第45页下。南唐徐锴《说文解字系传》说:“牙,牡齿也,象上下相错之形。凡牙之属,皆从牙。臣锴曰:‘比于齿为牡也。’” (南唐)徐锴:《说文解字系传》(影清祁巂藻本),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第38页下。可见,《说文》诸本应当都是将“牙”训作“牡齿”的。《玉篇》亦与《说文》同,梁顾野王《玉篇·牙部》:“牙,牛加切,牡齿也。《诗》云:‘祈父,维王之爪牙。’” (梁)顾野王:《大广益会玉篇》(影清张氏泽存堂本),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第28页上。之前并无异议,但清儒段玉裁(1735—1815)《说文解字注》却将“牡齿”校改作“壮齿”,学者或同意,或反对,以致争论不休,形成了清代《说文》学史上一次重要的论争。这次学术论争的范围之广,参与者之众,影响之大,皆罕有其匹,而且一直延续至今,仍无定论,故即使将其说成是清代《说文》学史上最重要的一次论争,也并不为过。段玉裁是当之无愧的《说文》学第一人,其所著《说文解字注》的成就极高,特别是在改字方面,不少地方颇有“先见之明”。傅杰先生尝言:《段注》“改易增删通行本《说文》的篆字和说解,而竟能与莫友芝所得的唐写本《说文·木部》残卷甚至甲骨文、金文字形相合。” 张涌泉,傅杰:《校勘学概论》,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年,第168页。但其中亦有好妄改之处,则早为学者所诟病。“牙”当训为“牡齿”还是“壮齿”,不但影响到对段玉裁《说文解字注》学术成就的评价,而且对还原许慎《说文解字》的原貌有重要意义,故有深入探讨的必要。 (汉)许慎:《说文解字》(影清陈昌治本),湖南:岳麓书社,2006年,第45页下。 (南唐)徐锴:《说文解字系传》(影清祁巂藻本),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第38页下。 (梁)顾野王:《大广益会玉篇》(影清张氏泽存堂本),北京:中华书局,1987年,第28页上。 张涌泉,傅杰:《校勘学概论》,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7年,第168页。 一、“《说文》四大家”改“牡齿”为“壮齿”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首先将《说文》中的“牡齿”改为“壮齿”,“《说文》四大家”的其他三家亦持此论。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以《九经字样》为据,将“牡齿”径改为“壮齿”: (牙,壮齿也。)壮,各本讹作“牡”,今本《篇》、《韵》皆讹,惟石刻《九经字样》不误,而马氏版本妄改之。《士部》曰:“壮,大也。”壮齿者,齿之大者也。统言之,皆称齿、称牙;析言之,则前当唇者称齿,后在辅车者称牙。牙较大于齿,非有牝牡也。《释名》:“牙,樝牙也。”随形言之也。 辅车,或曰牙车,牙所载也。《诗》“谁谓雀无角”、“谁谓鼠无牙”,谓雀本无角、鼠本无牙,而穿屋穿墙,似有角牙者然。鼠齿不大,故谓无牙也。东方朔说“驺牙”曰:“其齿前后若一,齐等无牙。”此为齿小牙大之明证。 (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第2 (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第2版,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8年,第473页下。 这个说法虽然引起了别人的争论,段氏也有过更深入的思考,并仍坚持己见。壬申年(1812)十月二十一日,段玉裁时年78岁,他给后学江有诰的《与江晋三说说文牙字》一信中就此问题,作出了更详细的分析: 与足下别后,乃知断是壮字,非牡字也。《说文》曰:“牙,壮齿也。象上下相错之形。”(错,当作逪。)云“上下相错”,则不专谓下齿可知也。《尔雅》、《方言》、《说文》皆曰:“壮,大也。”然则壮齿者,谓齿之大者也。上下皆曰齿,上下皆有大齿。齿谓中间排列者,牙谓两边相近颊之大齿。牙上下错互,故曰犬牙相错,曰聱牙,曰牙侩。上齿必包下齿,故噬物用齿;上牙与下牙相交而后能碎物,故嚼物必用牙。(俗语才爵切。)散辞则齿、牙可互称,专辞则齿、牙分别前后小大。《急就篇》颜《注》曰:“壮齿曰牙。齿者,总谓口中之骨主齰齧者也。(

文档评论(0)

剑影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