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五层框架结构毕业设计计算书,建筑学论文.doc

某五层框架结构毕业设计计算书,建筑学论文.doc

  1. 1、本文档共3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某五层框架结构毕业设计计算书,建筑学论文| 3.设计任务书3.1 工程概况工程地点在昆区阿尔丁大街七号街坊,建筑面积4800 平方米。拟建建筑物层数为五层,框架结构,型式应与原有办公楼协调统一。外装修采用外墙涂料及石材,窗户采用平开铝合金窗,门采用实木门。建筑物应设计为智能化、节能化建筑。3.2 地质、水文及气象资料地形:地形较为平坦。自然地坪以下1.9m~2.3m 为细砂层,承载能力标准值f=180kpa;2.3m~3.9m 为砾砂层,承载能力标准值f=210kpa;3.9m~6.9m 为圆砾层,承载能力标准值f=350kpa,二类场地。地下水位:场地地下水位在自然地面以下9.55~11m。地下水性质:对各种混凝土无侵蚀性。地震烈度:8 度,近震。最热平均温度:27.3°C(绝对最高气温39°C)最冷平均温度:-10°C(绝对最低气温-25°C)主导风向:北风、西北风基本风压值:0.45kN/m2基本雪压值:0.25 kN/m23.3 施工技术条件及建筑材料供应施工技术条件及预制构件的能力,按包头市地区条件,建筑材料供应,以本地区原材料为主,外地材料为辅。3.4 设计内容及要求3.4.1 建筑设计部分建筑部分完成图纸2-3 张(1#图)内容包括:底层平面图标准层平面图纵横剖面图立面图3.4.2 结构设计部分1)任务:根据所提供的原始资料及初步设计,要求作出全部结构方案,其中包括:结构布置,拟定结构构件初步尺寸。根据所采用的结构方案对主要承重结构(框架、基础、楼板、楼梯)进行荷载计算,内力分析及截面设计。2)工作量①绘制标准层楼面配筋图、钢筋表(1#图)框架配筋图(2 张1#图)基础平面布置图及配筋图(1 张1#图)楼梯配筋图及节点构造(1 张1#图)②结构计算及说明书一份。3)要求:本论文由无忧论文网整理提供①说明书书写工整,计算部分尽可能表格化。上机与手算结合。②设计图图面整洁匀称,设计正确,构造合理,尺寸齐全,字体端正。17.参考文献主要参考文献:[1]《结构工程师实务手册》,李守臣、上官子昌主编。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6.1[2]《建筑结构抗震设计》,李国强等编著。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3] 《混凝土结构》,第二版,赵培明主编。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2003其它参考文献:专业教材:《土力学与基础工程》,第二版,赵明华主编。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2000.7《房屋建筑学》,第三版,同济大学等主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7《建筑类专业外语》,第三册,王翰邦、刘文瑛主编,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97《建筑工程制图》,第三版,同济大学陈文斌、章金良主编,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1996《结构力学》,第四版,湖南大学结构力学教研室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土木工程专业英语》,段兵廷主编,武汉:武汉工业大学出版社,2001《高等学校建筑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指导》,董军主编,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2、3《土木工程专业毕业设计指南》,梁兴文、史庆轩主编,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专业规范:《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2001,建设部主编,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02,建设部主编,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01 ,建设部主编,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砌体结构设计规范》GB50003-2001,建设部主编,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建筑地基基础设计规范》GB50007-2002,建设部主编,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摘要:为了合理引导用电、降低能源消耗,当前我国正在开展电力需求侧管理,并将大量配置相应的负荷管理系统。作者在分析传统负荷管理的基础上,就开展需求侧管理(DSM)的主要措施,面向DSM 的负荷管理系统及其与电网调度、电力营销、和信息管理的系统集成进行了阐述和讨论。 1 引言 我国电力工业发展迅速,无论装机容量、发电量或是联网规模,从全球来看均已名列前茅。但差距也很明显,除人均装机和用电量较低外,发电煤耗、输配电网损和变电用电能耗均较先进国家为高,其中尤以用电能耗最为突出。椐报道,我国的能源消费强度为世界经合组织国家均值的4.6 倍。以单位GDP 产出能耗计,日本最低,为1;美国为2.67;而我国为11.5。 为实现 2020 年全面小康的宏伟目标,到2020年我国电力工业的装机容量将较2000 年翻两番而达到900GW,但用电能耗必须控制在仅翻一番的水平,否则将危及到全面小康的实现。因此,这就提出了用电负荷的管理问题。 一提到负荷管理,在我国很容易使人联想到过去缺电时期采用“拉闸限电”来进行负荷控制。其实,市场环境下的负荷管理,包括供电侧的负荷管

文档评论(0)

xieliandimei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