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文化遗产—都江堰、青城山》解说稿.docVIP

《世界文化遗产—都江堰、青城山》解说稿.doc

  1. 1、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2. 2、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3. 3、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4. 4、该文档为VIP文档,如果想要下载,成为VIP会员后,下载免费。
  5. 5、成为VIP后,下载本文档将扣除1次下载权益。下载后,不支持退款、换文档。如有疑问请联系我们
  6. 6、成为VIP后,您将拥有八大权益,权益包括:VIP文档下载权益、阅读免打扰、文档格式转换、高级专利检索、专属身份标志、高级客服、多端互通、版权登记。
  7. 7、VIP文档为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每下载1次, 网站将根据用户上传文档的质量评分、类型等,对文档贡献者给予高额补贴、流量扶持。如果你也想贡献VIP文档。上传文档
查看更多
《世界文化遗产—都江堰、青城山》解说稿

《世界文化遗产—都江堰、青城山》解说稿 1、 这是中国西部富饶的成都平原,“水”遍布在城市和乡村,是平原最生动的表情和息息相关的命脉。 水为这里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历史。 水为这里创造了无尽的财富。 水为这里带来了天地的灵气和永恒的凝聚力。 “水”来自成都西北部的岷江,一座修建于2250年前的水利工程将丰富的岷江水引进了平原,这座古老的水利工程充满着东方哲学和智慧色彩,直到今天还在源源不断地为成都平原创造着奇迹和世代富饶。 (字幕:世界文化遗产 --都江堰、青城山) 2、 两千多年前古人们修建了如此浩大的工程,他们的目的是什么?为什么选择在这里修建一个水利工程? 都江堰来自于一个偶然的机遇。 公元前四世纪末,大一统前夜的中国,正处于战国诸雄对峙、激烈兼并的大动荡之中。当时中国北方的霸主秦国君臣,正在为统一华夏进行着一场历史上著名的辩论。在众多攻战主张中,大将司马错提出建议,先攻占南面毗邻的署国,利用蜀国占据长江上游的优势,顺江而下吞并当时唯一能与北方大国秦国相抗衡的楚国。这个“得蜀则得楚,楚亡则天下定矣”的军事主张,成为了这场辩论的结果。这也为跃跃欲试的秦国直接勾画出横扫列国,实现统一的清晰思路。秦惠文王采纳了司马错的军事策略后,在公元前316年,举兵灭掉了蜀国。 公元前280年的秋天,秦灭蜀30年后,大将司马错在蜀国的首府成都齐集10万人马,以一万艘战船的浩荡之势从岷江上游出发,顺水进入长江,南下东攻楚国,实践自己借岷江之势攻楚的军事思想,然而在夺取了楚国的商於,也就是今天的重庆涪陵之后,军队却因为粮草和兵马不能及时补充,在商於陷入了瘫痪,无法继续深入楚国,这次战争的失败暴露了秦国利用蜀国作为攻楚跳板的缺陷。因为当时训练士兵,打造兵器,征集军需物资,主要是在蜀国的中心成都,可是造船和起运却要在岷江上游的汶山进行,兵马从成都到岷江运输码头至少要经过50多公里的陆路行进,粮草从成都出发也需要数以百万计的劳工经过沿途装卸的艰难才能到达码头,这样一来就很难在作战中及时的补充兵员和物资。 因此,把岷江改道使其经过成都的想法在司马错伐楚之后开始酝酿,一项注定将成为人类历史上旷古未有的宏大工程,就这样在公元前三世纪群雄对峙,军事利益高于一切的中国大地上开始了运筹帷幄。 3 、在中国西南部的这个城市,每年清明节,当地都要举行这样隆重的祭祀仪式,人们围着中央这位“神”狂舞呐喊,希望他继续惠泽苍生,保佑来年的风调雨顺。而“神”就是战国时期掌管这里的官员--李冰。 公元前272年,30岁的秦国人李冰奉秦昭王之命,一路艰险来到蜀郡担任郡守,按照秦国的耕战文化和司马错的军事思想,这位青年郡守要把自己的属地建成秦国统一天下的战略基地,而当时秦楚两国也已形成了剑拔弩张的对立局面,所以把岷江改道,引水经过成都,使其真正成为一条战争补给线的计划实施,最终历史性地落在了这位新任郡守的肩上。 4、上任后的李冰沿岷江而上,直抵岷江源头,行进七百多里,开始了水情勘察工作,怎样才能让岷江水持续而又稳定的经过成都,使航道畅通,同时又要在洪水季节控制水不能危害平原的城市,修建一个引水和控水的工程成为了李冰思考的重点。 经过了长达三年的时间,在公元前270年,一部精妙的治水方案终于出炉,方案中提出如果在蜀郡首府成都建立航道,必须先在岷江河道上建起一个既能引水又能防洪的水利工程,这个工程是这条战争补给线能否形成的关键。当时秦国国君秦昭王批准了李冰的计划,在连年战争、国力紧张的情况下拨银十万,并授以李冰全权负责工程的建设。 5、发源于甘肃与四川交界处雪山的岷江,是长江最大最长的支流,千百条涓涓细流穿过峡谷千回百转汇成江河,在千山万壑间奔腾而下,呼啸而出,一入平原就象脱缰野马四处奔泻,任意塑造出了宽阔而不稳定的河床和时分时合的岔道,不仅水势凶猛,而且全年水量不稳定,那么在岷江河道中哪一个位置设置工程才能最佳的控制水的流量呢?这将会关系到工程的成败,经过考察,李冰选择了在山丘和平原的分界点上建造都江堰,以锁住岷江的咽喉。 6、(字幕:公元前268年 冬)这一年李冰率数万民工在岷江河岸边开始动工,工人们用竹片编成笼,笼内塞满卵石,然后通过渡船运输到江心,用整整四年的时间在岷江江心建起了酷似大鱼之嘴的分水堤,当江水流至鱼嘴时自然分成了内外两江,其中内江为引水河,也就是岷江改道通往成都的工程。在这时,李冰遇到了一个棘手的问题,岷江水在座落于成都平原西北的湔山前嘎然而至,这座大山成为内江流向成都平原的天然屏障。而湔山又是江水流入平原的必经 之路,怎样才能把水引入成都平原呢? 李冰决定开山辟水路,他要凿开湔山,让江水流入平原,这个决定也就意味着要将一座大山从中截断,但是当时的中国正处于战国时期,那时还没有发明火药,也没有更多的先进工具,要把大山劈开就只能依靠钢钎和石

文档评论(0)

zsmfjy + 关注
实名认证
文档贡献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