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识新基础教育一.doc

  1. 1、本文档共12页,可阅读全部内容。
  2. 2、原创力文档(book118)网站文档一经付费(服务费),不意味着购买了该文档的版权,仅供个人/单位学习、研究之用,不得用于商业用途,未经授权,严禁复制、发行、汇编、翻译或者网络传播等,侵权必究。
  3. 3、本站所有内容均由合作方或网友上传,本站不对文档的完整性、权威性及其观点立场正确性做任何保证或承诺!文档内容仅供研究参考,付费前请自行鉴别。如您付费,意味着您自己接受本站规则且自行承担风险,本站不退款、不进行额外附加服务;查看《如何避免下载的几个坑》。如果您已付费下载过本站文档,您可以点击 这里二次下载
  4. 4、如文档侵犯商业秘密、侵犯著作权、侵犯人身权等,请点击“版权申诉”(推荐),也可以打举报电话:400-050-0827(电话支持时间:9:00-18:30)。
查看更多
“ “新基础教育”理论培训有感之一 初识“新基础教育”(一) 怀揣着对“新基础教育”的梦想与追求,在春暖花开的三月来到了繁华、美丽的大上海,来到底蕴丰厚的华师大,见到了仰慕已久的叶澜。 我是江苏常州市新北区的一所农村小学校长,刚刚上任半年,在学校管理队伍中还是一名新兵,一切对我来说都要摸着石头过河。简单介绍一下我们百丈小学,学校于2000年被评为江苏省实验小学,我从99年担任学校业务副校长,感受着学校的发展与变化,但一直也很迷惘,总觉得学校缺少一种灵魂的东西,但由于自身水平不够,只能在实践中摸索,始终没有看到前进的方向。我校青年老师(40岁以下)占78%,许多青年老师在评上小高后也迷失方向,工作中缺少了一种动力,对教师这一职业的认识也仅限于是一份工作,一个饭碗,缺少职业的幸福感,常觉得教师工作太辛苦了。 在任副校长期间,经常阅读一些教育杂志或理论书籍,从不间断的学习中,对“新基础教育”也有所了解:了解了“新基础教育”的宗旨:从生命和基础教育的整体性出发,唤醒教育活动的每一个生命,让每一个生命真正“活”起来。知道了“新基础教育”的三个转换:①以生命观为核心的教育观念的转变;②改革学校日常的教学生活与班级生活,实行实践层面上的转换;③转变师生在学校的生存方式,实现师生生命在生存意义上的转换。在阅读中不断汲取营养,在实践中不断体验,并不断反思,逐渐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并把“让学生在诗意的课堂中享受教育的幸福”作为自己的追求。 06年8月新北区聘任新一届校长,35岁的我被推上了这一平台,我紧张、我彷徨,甚至有点惶恐,惟恐自己干不好这件大事。上任伊始,我发放问卷调查征求教师意见,并把“让每个师生享受教育的幸福”作为自己的追求,但在实践中往往不尽人意,总觉得行动策略有问题。07年正月(寒假期间)细细地、全面地认真拜读了《新基础教育论——关于当代中国学校变革的探究与认识》一书,对文中的课堂教学改革、班级建设改革、学校领导与管理变革尤为收益匪浅,如缕缕春风拨动我的心弦,在学习与笔记中,对课堂教学法与班级建设逐渐了解到他的要点:课堂教学法要关注的七条:①保证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和空间,自主学习班时间不少于1/3,学习的空间的结构要体验开放性、多样性、灵活性;②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学习状况;③实现师生之间的关注与平等;④培养学生的质疑问难;⑤促进师生的有效互动;⑥实现学生的“书本世界”与“生活世界”的沟通;⑦注意教学行为的反思与重建。班级建设中的七条:①学生自主参与班级建设,体现学生主人翁意识;②班级管理中岗位位置的广泛性与动态性,让每一个学生都拥有自己的岗位,培养学生的责任感;③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体现发展的均衡性;④班级建设中体现学生的创新性和特色;⑤关注学生在班级日常生活中的质量;⑥班级群体中学生评价的多元性;⑦班级建设中家长的参与性。读着这些富有生命的妙语,让我找到了前行的方向。 今天,有幸成为叶教授的学生,感受到她的可爱活力的同时,更感受到她工作的执着、研究的严谨、态度的认真,同时更感到一种压力,因为这样的培训方式——学习、写日记还是第一次,上北师大,有师大学习,最多回家后写写自己的收获或者讲座报告,在宾馆休息时互相聊聊,把自己的心路历程细致描述还是第一次,真有点回到师范读书的感觉,想想有这样的感觉也算是一种幸福吧!辛苦并幸福快乐着,人有时与自己心灵对话也算是一种成长的标志,只有在这样的思考中才明白自己是谁。 上午简短的开学典礼,充分体现了“新基础教育”人的朴实,实实在在,不搞花架子。“五个一”的讲话让人觉得“新基础教育”魅力无穷,大家济济一堂,为了共同的目标——成为“新基础教育”人;叶老师充满激情与智慧的报告让我清晰了“新基础教育”的三个阶段:探索性阶段、发展性阶段、成型性阶段。我觉得往往一个研究没有经历过这样的历程,目标那样清晰,行动那样实在,每一个参与实践的学校一同感受着“新基础教育”的喜怒哀乐,一齐伴随着“新基础教育”的研究而成长。研究方式那样严谨、严肃,容不得半点马虎,那种科学态度让人不由得佩服,的确文章不是在书斋中产生,而是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在学校研究中产生的。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相互交替才能得到滋养和灵感,互动中不断积累,碰撞中产生,才能培养出智慧型教师。 “新基础教育”研究精神:执着追求,知难而上;滴水穿石,持之以恒;团队合作,共同创造;自我反思、。让人觉得这是一种奋发向上的精神,其实,没有这种精神是难以成为“新基础教育”人的,人没有点精神是难以做成大事的。 第一阶段探索性研究中重点把握时代精神,设计未来新人形象,教育观念系统更新教育观念,新型学校整体形态变革。理想新人最重要的是培养在新的生存环境中实现主动、健康发展的人。教育观念的更新首先是价值观的更新,它强调了关注了人的“未来性”、“生命性”“社会性”;第二层面关系是应该树

文档评论(0)

yurixiang1314 + 关注
实名认证
内容提供者

该用户很懒,什么也没介绍

1亿VIP精品文档

相关文档